幼兒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說3歲之前孩子有個溫暖細致的母親是孩子最好的禮物的話,那么,3歲之后的孩子就需要父親更多的介入去打破之前的母 子同盟。由于生理和社會的原因,通常孩子在3歲前都是母親照顧的比父親多,漸漸的,母親和孩子的關系就被彼此深深地需要而催眠了,不僅孩子需要母親的照料 來獲取生存,母親也在通過照料孩子而體驗著親密和被需要,這時,母親和孩子是共生一體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3歲的孩子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反 抗期,他開始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事事完全順從母親的心意,也不再那么事事依賴母親,這對母親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孩子的反 抗和獨立意識的體現很容易喚起母親本身在親密關系中的分離焦慮。另一方面,孩子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也不再只是體驗安全、快樂、滿足、依賴與親密,也開始 體驗憤怒、敵意、悲傷、挫敗、沮喪、破壞、執拗等情緒。母親若還是如以前一樣愛孩子愛到忘了自己和孩子還有邊界,父親就很難介入母子的同盟,孩子的教育就 很難平衡。
父母在多大程度上能和孩子共情,也意味著孩子今后的心智發展有多成熟?;貞⒆拥南才?,接受并尊重孩子的喜怒哀樂,你的孩子就后慢慢變成一個性情穩定,友善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