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和親密依戀——幼兒心理發展最需要的任務
心理學的理論認為,孩子在剛生下來的頭兩個月里,處在完全的自戀狀態中,類似一種自閉,他不能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外界進行辨認,包括對自
己的母親。這時候的嬰兒相當于生活在伊甸園,享受著欲求與滿足。是母親的愛撫、溫暖、懷抱和哺育,讓孩子漸漸地從自體的依戀轉向客體的依戀,開始感知外部
世界,感知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感知身邊的世界。如果母親性格強硬,動作粗糙,情緒不好,對孩子的反應不敏感,管理疏忽(讓孩子處于饑、餓、冷、濕等不安狀
態),或不愿親自陪孩子,把孩子寄養他處,甚至對孩子的苦惱職責和打罵,那么孩子就很難與人形成良好的依戀,很難形成安全感,造成心理發展延后甚至出現自
閉傾向。有很多早年沒有形成親密依戀的人在長大成人后也很難與周圍的人建立長久而親密的關系,他們會潛意識懼怕和別人走的太近,甚至對任何身體的接觸都會
感覺不舒服,從而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和婚姻關系。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重要,母親的接納、喜歡、擁抱、軀體撫摸、精神關注,將促使孩子與母親形成信任、
安全、溫暖的關系,這樣的依戀關系能讓孩子健康、活潑、開朗、自信和自尊。
很多母親會擔心因為自己初產的經驗、工作的壓力、住房的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沒有足夠好的照顧孩子,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其實心理學低估了嬰幼兒的
心理能力,我們忘記了存在本能這個東西,絕大多數嬰幼兒都有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在沒有語言的時候,他努力用笑、眼睛的追隨、手舞足蹈、哭來表達內心趨
向,討好并控制母親或照料他的人。母親或養育他的人不要挫敗孩子這樣的努力,對孩子的這些表現都給予必要的回應可以鼓勵并激勵孩子努力發展與人的交流和建
立親密關系。如果孩子在兩歲前,母親由于種種原因,如外出、產后抑郁、讓保姆或奶奶喂養,沒有與孩子形成好的依戀怎么辦呢?孩子在兩歲前已經出現一些心理
問題該怎么辦呢?不要擔心,只要孩子5歲前回到父母身邊,一切都還來得及。
與父母形成深層依戀的孩子有以下特征:
人際關系中,開朗活潑,有自信和自尊,懂得愛別人,能與人“共情”,沒有暴力傾向,善良,寬容,知道自我的邊界,不對別人有過度要求。
能正確解讀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罵得,孩子不會嫉恨父母,一般也不會讓父母太傷心.依戀不夠的孩子打不得也罵不得,因為父母這樣做會激發孩子內心深處對父母的不信任.
當孩子回家,回到母親身旁需要和母親重建依戀的時候,母親最好不要做的事:
對孩子身上的某些行為,特征,習慣不滿意,忙著糾正孩子,讓孩子覺得很糟糕,沒有安全感.很長一段時間里不要批評孩子,如果什么事非說不可,也要這樣說:"孩子你這樣做不錯啊,不過,媽媽還有一種方法,你想不想試試?"
急于向孩子或讓孩子表達親密感,結果遭到孩子拒絕,引發大人的挫敗和孩子的焦慮害怕.
拒絕原來曾與孩子形成依戀的人(如老人,阿姨),嫉妒孩子對那個人太好,讓孩子在客體關系發展中產生混亂的感覺.
仍掉孩子隨身攜帶的舊手帕,毛絨玩具,漫畫書,給他買更好的.其實,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內心平靜很重要,是一種對父母依戀的替代品,要暫時保留,耐心地等待孩子失去自己興趣.
父母要用一種平和,堅定,溫暖的心去引導孩子,孩子會慢慢地完全投入父母的懷抱,完成兒童時期的心理發展任務-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