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呱呱墜地,就要接觸他人。沒有母親、父親等撫養者,嬰兒是無法存活的。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單單在生理上,對孩子的命運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從人格發展的角度,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如何實現的呢?
“足夠好的母親”
母親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占有主要角色。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發展出了一個令人驚異的詞“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用來描述為使嬰兒獲得好的生活的開端,而提供充分滿足的父母的作用。這意味著在嬰兒的早期,足夠好的母親就象孩子的培養皿一樣,充分提供嬰兒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安全舒適的環境和足夠的營養,但這種情況的實現前提是:母親能夠實時地領會嬰兒的需要。
母 親領會嬰兒需要的能力,一部分源于母愛本能對嬰兒的全神貫注,這種全神貫注對嬰兒的心理成長非常重要。當嬰兒感覺到自己是受歡迎的,各種需要都能夠得到正 確理解和滿足,嬰兒就會逐漸發展出信任和安全的感覺,嬰兒的情緒感受也總是快樂的。另一方面通過嬰兒的需要被母親滿足和確認,嬰兒發現了“他自己”,并區 分出“不是他自己”的其他人,而且這種發現帶著愉快、安全和信賴的基調。這是自我發展和自我確認的第一步,是嬰兒今后人格順利發展的基石。若嬰兒在這一階 段沒有得到撫養者足夠好的照顧,他不能信任母親或父親,這種疑懼被稱為原始疑懼,會對孩子一輩子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都造成難以矯正的后果,很多重性精神 疾患的妄想癥狀都源于這種原始的、根深蒂固的懷疑,對生活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影響。
“足 夠好的母親”另一個要點是“足夠好”而不是“最大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隨著孩子獨立性的增加,孩子對母親的需要在發生變化,母親不需要每時每刻都注意 孩子的需求,母親的獨立性也逐漸恢復。這時一方面母親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訓練他的獨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孩子的獨立可能給自己造成失落,接 受孩子不再像以往那么需要我們的事實。
對孩子的人格成長來說,母親的非常重要、但一般中國母親做的不是很到位的一個功能是:回映孩子的情感,不單單是積極的、愉快的情感,也包括消極的、負性的情感。當孩子遇到的挫折或情緒上的過激時,要給予情感肯定,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情感。
“回 映孩子的情感”要求母親具有“對自己或他人的情感狀態的反思能力”,這包括無微不至的體貼、情緒共鳴、恰當的情緒消解,以及自己無形中對孩子形成的看法 等。通俗地說,就是母親認識自我和感知他人的能力。當母親這種能力較強的時候,她也會顯示出包容、通情達理的品質。比如當自己的孩子遇到了欺負或遭受了損 失,母親很心疼,脫口而出“你怎么不離他遠一點”或“你怎么不小心”之類的話,這一方面沒有確認孩子“傷心、委屈、憤怒”的心情,還對孩子形成了指責,更 增加了孩子的憤怒,就更不能做到消解孩子的情感了。若母親總是以這樣的方式回映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感受、或不能向母親表達自己的感受,這 種內心沖突會影響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價值感,從而影響孩子在人群中的地位和他未來的命運。
父親
中國文化里有很多形容父性和父愛的語言,如“父愛如山”等,《易經》里的“乾”和“坤”也具有父性和母性的象征?!扒必载赞o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坤”卦卦辭為“地勢坤,君子后德載物”之語,可以說是高度概括了父親和母親的功能。
父親普遍具有力量感和突破的功能。首要的突破功能在于打破母子之間的緊密結合,促進孩子分離-個 體化的發展。當孩子的關注點從母親身上轉移到父親身上時,孩子通常會發現父親與媽媽不一樣的、吸引他的特質,如風趣幽默、愛玩游戲、高談闊論、高大有力等 等。正常情況下,父親是兒子效仿的第一個榜樣,孩子會趨從于父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父親;而女兒更會被父親所吸引,但這種吸引不是希望趨同,而是希望 有朝一日可以獲得像父親這樣的人,并逐漸轉向和母親認同。從心理動力的角度上說,父親對男孩和女孩的作用是很不同的。但當父親的力量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孩 子很容易與母親形成一種粘連的關系,阻礙孩子的人格發展。
父親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同時父親也代表著社會適應、開拓和進取的力量。這些對孩子順利進入社會、進行文化學習、探索精神世界等都能起到引領的作用。
以上父親和母親的功能是從概括性的角度上說的,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功能并一定這么截然區分,有時母親也可能是剛強、愛思考的人,父親也可能具有善解人意、包容的特點。
(撰稿:杭州東方心理分析研究所咨詢師 黃衛華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