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心理分析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的發展中和人格活動作用的動力狀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由人體內部器官的興奮所產生。這些興奮是內部或外部刺激的結果,并且受“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例如,當一個人受到危險時,就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口舌干燥、手心出汗等。
焦慮與其它痛苦狀態(如緊張、疼痛、悲哀)不同,因為焦慮具有一種特殊的意識性質。究竟是什么決定了焦慮的這種意識性質,尚不可知。弗洛伊德認為,焦慮可能是人的內臟器官處于某種興奮狀態時所呈現的一種特殊性質。無論如何,人在焦慮時都能意識到自己處于焦慮狀態。每個人都可以在主觀中將焦慮與痛苦、抑郁、悲哀和緊張等體驗區分開來,后面這些體驗都是由于饑餓、干渴、性欲和其它各種生理需要產生的。順便的說,沒有無意識的焦慮,就如沒有無意識的疼痛一樣。一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焦慮的原因,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焦慮的情緒,不能體驗到焦慮根本不存在。
焦慮與恐懼情緒同義,即是同一個概念,弗洛伊德用焦慮而不是“恐懼”,是因為恐懼這個詞常常使人想到是害怕外部世界的某些東西。他認識到,一個人既可能恐懼自己內心中的危險,也可能恐懼外部世界的危險。他將焦慮分為三類:“現實性或客觀性焦慮”、“神經性焦慮”、“道德性焦慮”。
這三類焦慮并不是它們自身在性質上有什么不同,它們都只有一種性質,即,不快。它們之間的不同僅僅在于其產生的根源。在現實性焦慮中,其危險根源存在于外部世界。如人們害怕毒蛇、持槍者、或失去控制的汽車等。神經性焦慮中,威脅來自本我的本能性對象選擇。人們害怕自己被不可遏制的沖動所支配,而干出對自己是有害的事情來,或僅僅是害怕所產生的念頭來。在道德性焦慮中,威脅的根源是超我系統的良心。人們害怕因為自己的行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標準而受到良心的懲罰。簡而言之,自我體驗到的三種焦慮是:對外界事物的恐懼,對本我的恐懼,以及對超我的恐懼。
區分開這三種類型的焦慮,并不等于說一個體驗到焦慮的人就有意識到其焦慮的直正根源之所在。他可能認為自己是害怕是外界中的某種事物,而實際他的恐懼卻產生于沖動性危險或超我的威脅。例如,一個害怕摸刀的人可能以為自己是恐懼尖刀所固有的危險,而實際上,真正使他恐懼的是,一旦利刃在手,就可能變得富有攻擊性,甚至傷害他人。又如,一個害怕站在高處的人,可能以為這是由于高處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危險性所致,其實,他真正恐懼的是,他的良心可能抓住他身臨高處的時機,來懲罰他的罪過,讓他從高處摔下而粉骨碎身。
一種焦慮可能不止一種根源,它可能是神經性焦慮和客觀性焦慮的混合,或者是道德性焦慮和客觀性焦慮的混合,或者是道德性焦慮和神經性焦慮的混合。它也可能是所有三種焦慮的混合狀態。
焦慮的唯一功能就是向自我發出危險信號。當這種信號出現在意識中時,自我就能采取措施以對付危險。盡管是種痛苦,而且,大概任何人都希望消除焦慮,但它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即提醒人們警惕已經存在的內部和外部的危險。由于受到警告,人們可以密切注視甚至避開危險。另外方面,如果無法躲避危險,焦慮就可能不斷積累起來,以致最后徹底把人壓垮。這時,我們將其稱為“精神崩潰”。
1、 現實性焦慮
現實性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產生于對外界危險的知覺。危險是指可能對人產生傷害的外界狀態。感覺到危險并產生焦慮,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為人通過遺傳而獲得能對某種存在的事物或外界狀態產生恐慌的傾向;同時,這種能力也可以在人的后天生活中獲得。舉例來說,害怕黑暗可能人先天具有的,這是因為遠古時期歷代的人在發明人工取之前,都曾不斷在夜晚遇到危險。同時,對黑暗的恐懼也可能是后天習得,因為人們在夜晚比在白天更容易經歷到驚嚇可怖的事情。當然恐懼黑暗也可能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經驗的共同產物。遺傳可能使人對恐懼敏感而后天經驗則可能使這種敏感性變為現實性。
不管怎樣,恐懼在嬰幼兒時期更容易產生,尚未發育成熟的機體由于無能為力而無法對付外來的危險。幼小的機體往往被恐懼壓倒,因為自我還沒有發展到能夠控制(約束)過度刺激的地步。那此具有壓倒力量的焦慮的經驗被稱為“創傷性的”,這樣的經驗使人淪為無能為力的嬰幼兒狀態。一切創傷性經驗的原型都是“出生創傷”。新生嬰兒受到來自外部世界刺激的猛烈襲擊,對此他毫無準備,因為產前他作為胎兒受到母親子宮的保護。出生后若干年里,兒童還遭受到其他許多無法對付的情形,所有這些創傷性經驗構成了他整個恐懼系統發展的基礎。在以后的生涯中,任何可能使他淪為無能為力的嬰幼兒狀態的情況,都可能觸發焦慮的信號??謶侄加性缙跓o能為力的經驗有關,或者由此派生而出。這就是為什么很必要使兒童避免創傷性經驗的原因。
然而,我們完全可以也能夠學會在焦慮的警報響起時,作出有效的反應。我們逃避危險,或者設法消除它。我們也獲得預見危險的能力,并且能夠采取一定的步驟防止危險變為創傷性經驗。這種能力就在于:我們可以從微弱的憂慮情緒中意識到某種信號,這種信號表明有必要未雨綢繆,否則將會出現危險。根據這種剛剛萌芽的憂慮情緒,人們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一個人駕車行駛時,他體驗到一種連續不斷的輕微擔憂,這種擔憂使他對可能的危險始終保持警惕。
當人對于危險無計可施的時候,焦慮就會上升直至使人崩潰或昏倒??謶质谷藛拭缬卸?。我們將在下一章看到,自我還有其它途徑對付焦慮。
2、 神經性焦慮
當人意識到自己的本能可能導致某種危險時,便會產生某種神經性焦慮。在自我的反能量發泄作用無法阻止本能的對象性發泄作用的沖動時,人便體會到恐懼之感,這就是神經性焦慮。
神經性焦慮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游離型”憂慮,它往往產生于比較順利的環境中。這種焦慮在神經質的人身上尤為顯著,他們總是杞人憂天的擔心什么可怕的事情會發生。我們常說,這種人連自己的影子都害怕。不過,我們更可能說,這種人是害怕自己的本我。他們實際所害怕的,是不斷向自我施加壓力的本我可能控制自我,并使自我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
另一種神經性焦慮形式是強烈的非理性的恐懼,叫做“恐怖癥”。 恐怖癥的特點是恐怖的程度完全超出了與所害怕對象的實際危險程度的比例。這種人可能下述事物害怕的要死,如蛀蟲、老鼠、高處、人群、空地、橡膠、當眾講話、水、燈泡等等。這些僅僅是迄今所報道過的許許多多恐怖癥中少數幾例。在這些事例中,恐怖是非理性的,因為焦慮的主要原因存于本我,而不是外界??植赖膶ο蟠砹藵M足了本能的誘惑,或者以某種方式與本能的對象選擇相聯系。每種神經性恐怖背后都有一種本我對所害怕事物的原始愿望。人們想要的正是所恐懼的東西,或者正是與所恐懼的對象相聯系的東西,或者正是能象征所恐懼的東西。
舉例來說,一位青年女性對接觸橡膠制品怕得要命,但她卻不明白恐懼的原因,只知道自己的這種恐懼從有記憶的時候就一直存在。通過分析揭示出下述事實: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父親買回兩個汽球,她和妹妹一人一個。由于一時發火,她弄炸了妹妹的汽球。為此,她受到了父親的嚴厲懲罰,另外,她還不得不把自己的汽球賠給妹妹。根據進一步分析她曾強妒忌妹妹,甚至暗地里希望妹妹死去,這樣自己就成為了父親鐘愛的唯一對象。炸烈妹妹的汽球,顯示出她對妹妹的危害行為。隨之而來的懲罰和她自己內心的“罪惡感”,從此與橡膠汽球聯系了起來。以后只要她一接觸橡膠,她便會害怕自己再萌生出除掉妹妹的愿望,這就促使她不能不避開這些東西。
當我們想要的(欲求的)然而又是恐懼的對象違背了超我的理想時,恐怖癥也可能因為道德性焦慮而增強。例如,一個女性可能對強奸的恐怖達到了荒謬的地步,因為她事實上正渴求遭到性攻擊,但她的超我卻反抗這一愿望。她其實并非害怕被強奸,實際她正渴如此。她害怕的是自己的良心會譴責她懷有的這種邪念 。換句話,她人格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處于對抗狀態。本我說:“我渴望這樣”;超我說:“多恐怖”;自我則說:“我害怕”;這種分析能解釋許多強烈的恐懼。
弗洛伊德指出,神經性焦慮的第三種形式是“恐慌”反應或近似恐慌的反應。這些反應突如其來,而且沒有明顯的刺激原因。我們有時會讀到這樣的新聞:某人突然變的極度狂噪,開槍擊倒大批素不相識的人,這些人甚至與他毫無關系。事后,他也無法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干。他只知道自己感到極度不安和緊張,非得在爆發前干出什么事來不可。這些恐慌性反應是“發泄行為”的典型事例,其目的是通過本我所需要的行動來解除極度痛苦的神經性焦慮,盡我自我和超我禁止這樣做。
“恐慌行為”是恐慌性反應的低級形式,恐慌行為一般表現為比較溫和。這種情形可以在一個人行事違反其性格和常態時看到。他可能脫口而出一句令人討厭的話,或者從商店里順手牽羊拿走一件不太值錢的小物品,或者說人壞話。在這些事例中,可以說此人的行為是出于無意識的沖動。這些行為消除了本我對自我的壓力,從而減輕了神經性焦慮。
不用說,當沖動行為像通常那樣引起外界環境的威脅性反應時,出于無意識沖動的行為將導致現實性焦慮增長。兒童反復因沖動行為而受到懲罰,于是學會了控控自己的沖動。如果一個人在孩提不能學會控制自己,長大后就會變成一個沖動的人,而社會就會通法律渠道以各種條文來對付他。即便如此,遵守紀律的公民也有在神經性焦慮的壓力下觸犯法律的。這時,他們控制系統全面崩潰,沖動暴發為行為。雖然控制良好的人通常對自己的沖動行為和情緒爆發表示后悔,但是,爆發卻能帶來一種解脫感。
神經性焦慮產生在現實性焦慮的基礎上,因為只有當人們認識到實現本能的需要可能招致來自外界的危險時,他們才學會恐懼自己的本能。只要本能的發泄不導致懲罰,人們就不會恐懼本能的對象性發泄。然而,當沖動行為像通常那樣給人帶來麻煩時,人們就逐漸懂得本能是多么的危險。打屁股和耳光或其它形式的懲罰向兒童表明,沖動性本能的滿足導致的是痛苦和不安。兒童因沖動受罰時,就產生了神經性焦慮。
對自我來就,神經性焦慮與客觀性焦慮相比是更為沉重的負擔。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逐漸發展起種種控制或回避外界威脅的方法。甚至還是兒童時,我們就能夠脫避危險的事物和環境。但是,由于神經性焦慮的根源存在于人格的一部分中,所以要對付和逃避它要困難的多。我們將在下一章里看到,人格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人對外界現實的各種適應和調整,取決于在自我中各種對付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的機制的形成。與恐懼對抗是心理發育過程中的決定性戰斗之一。其結果對人的性格的最后形成無不打上深刻的烙印。
我們應該注意是,神經性焦慮并不僅僅是為神經過敏的人所具備。正常的人也能體驗到神經性焦慮,不過,這種焦慮對他們生活的支配遠遠不及對神經過敏者的生活的支配程度??傊?,神經過敏者與正常人之間的區別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己,兩者間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
3、 道德性焦慮
道德性焦慮是自我對羞恥感和罪惡感的體驗,其產生的原因是自我意識到了來自良心的危險。良心是父母的權威在人們心中內在化的代理者,它因人們的形為和思想違背了自我理想的至善主義的目標而以懲罰相威脅。自我理想通過父母深深地植根在人格之中。父母的懲罰使兒童在心中產生恐懼,這種原生的恐懼又衍生出道德性焦慮。因此派生出道德性焦慮的恐懼是后天的,客觀的。但是,如果神經性焦慮,道德性焦慮的根源存在于人格的構造中;而且和神經性焦慮一樣,們無法靠回避來逃脫罪惡感。這種沖突是純內心的,這就是說是構造性沖突,不涉及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只是當我們從產生道德性焦慮的歷史過程上看時,道德性焦慮才是對父母的客觀性恐懼的派生產物。
道德性焦慮與神經性焦慮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超我的首要敵人就是本我的原始的對像選擇。這種聯系產生于父母制定的清規戒律,它們主要用來阻止兒童實現其性欲沖動和攻擊沖動。因此,良心就是父母的權威在兒童內心的代言人,它由一系列禁令構成,這些禁令使兒童不致于沉于聲色和目無法紀。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種具有諷刺意味的現象:道德高尚的人比道德敗壞的人更經常體驗到羞恥。其原因是,僅僅不好的念頭就足以使不道德的人感到無地自容。一個嚴格約束自己的人必定會產生大量的本能誘惑性想法,因為他的本能沖動力別無其它出路。一個道德不太好的人不具有如此強烈的超我,因此,當他想到或干出什么違反道德準則的事情來時,就不大可能感受到同樣的良心譴責。罪惡感是理想主義者為約束本能而付出的代價。
我們說過,焦慮是自我面臨危險時所接到的的警報,在客觀性焦慮中,如果一個人漠視這種警報,他就吃苦頭,他就得承受生理上的損傷和痛苦,就得飽嘗物質的匱乏和被剝奪的滋味。如果留意報警,他則可能避免傷害。在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中,危險不在外部世界,也不是某種痛苦的生理損傷和他害怕的物質匱乏。那么他恐懼是的什么呢?他害怕的恐懼本身,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莫過于罪惡感,它對人來說是直接的痛苦。事實上,它可能會變得讓人無法忍受,以致于感到內疚的人不得不干出什么事來,以求得來自外界的懲罰,從而達到贖罪和解脫的目的。大家知道有人出于內疚而犯罪,他們很容易被人抓住,因為他們正希望被抓和受罰。與此相似,神經性焦慮的壓力不斷增加可能會使人喪失理智,干出非常沖動的事情來。沖動行為的后果被認為要比焦慮本身的痛苦輕松些。
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不僅是發給自我的信號,警告即將面臨的危險,而且它們本身也是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