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
陰陽五行學說來源于古代先哲們對客觀世界的實際觀察,本屬自然科學范疇,經過總結、歸納、概括、抽象到哲學范疇,并引伸出華夏民族對于天地特有的自然觀、人倫觀和宗教觀等等,千百年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重要基礎之一。在進行心理分析時,必須注意這一人文基礎。
一、五行性與人倫
《尚書.洪范》說“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备鶕臅r氣象物候生長化收藏的特點,可以歸納出五行的性質如下:木性為溫、向外、發散性;火性為熱、向上、顯明、離越性(離體、超越);土性為濕、承載包容、重著、中和轉化性;金性為涼、向內、收斂、聚集性;水性為寒、向下、歸藏、流動性。這是五行的“原型”。也就是說,凡是具有向外、分發布散特性的事物運動狀態或過程,稱為木;凡是具有向內、收斂凝聚特性的事物運動狀態或過程,稱為金;凡是具有向上、顯明、離越特性的事物運動狀態或過程,稱為火;凡是具有向下、隱晦、歸藏、流動特性的事物運動狀態或過程,稱為水;凡是具有承載包容、平穩、重著、柔順、中和轉化特性的事物運動狀態或過程,稱為土。
五行性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性在相互促進和制約的力量對比消長關系過程中,會發生轉化。
人們處于各種社會活動中,人們的心理行為自然受到各種道德、倫理觀念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倫理觀經歷了數千多年的積淀,在其形成過程中,深受道家、儒家、佛家等各種文化思想的影響,歷經整合而渾然一體,而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五常,簡言之,對人要仁慈、關心、愛護,勞心助人,屬于仁;仁具有向外、發散性,為木。奉公守法,恪守道德、原則、紀律,公正廉潔,屬于義;義具有向內、收斂(約束)性,為金。明白事理,尊卑有序,各司其職,待人以禮,屬于禮;禮具有明白事理的顯明性,為火。謙下學習,運用知識,處事周密,屬于智;智具有向下、歸藏性,為水。寬容平和,誠實穩重,講信用,屬于信;信具有承載包容、重著、中和性,為土。。
對于五行性,因其應用學科、領域的需要而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和引伸,中醫將五行分為平常、太過和不及三類;王鳳儀先生將五行分為陰、陽兩類,陰五行為負面、消極的、不健康的,而陽五行為正面、積極的、健康的。
二、意象的定性與定位——五臟神識系統的五行性
人們的各種意識、夢幻、心理活動及其過程,都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因此,任何意象都可以歸納到五行性。如動起、出入、進退等等,可歸為木性;華麗、向上、外在等等,為火性;低洼陷下、向下等等,為水性;健行、剛強、言說、潔凈分明等等,為金性;柔順,中和,轉化,厚載包容,平實穩重,終始,固執,安靜停止等等,為土性。這是意象的八卦象征的五行屬性。
意象會產生一系列相應的心理、行為或癥狀;分析心理、行為或癥狀的狀態和過程,可以測知相應的五行性。中醫學認為,人類的心理、行為、癥狀與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狀態息息相關,意象的性質最終可以落實定位到五臟六腑,而以五臟為中心。
那么,中醫又是怎樣確定意識、意象的性質和位置呢?
男為陽,女為陰。男女構精,和合生人。這陽精和陰精互相交媾和合,新的生命便會產生,而在交媾和合的過程中神(元神)就出現了。胞胎中新生命的心、腎(腦髓)最先化生,逐漸地呼吸之神分化產生了并隨著母親的狀態而呼吸(胎息,吐故納新)。那些隨著元神而往返運動的氣,稱為魂,那些伴隨精微物質出入的氣,稱為魄。五臟已經成形,元神入舍藏于心,演化為神、魂、魄、志、意等神識元素并完全具備,才成為一個人。
當此之時,元神藏于心,成為心神,心神為各種意識的總管,含攝魂、魄、志、意,而肝分管魂、肺分管魄、腎分管志、脾分管意。在神識系統中,負責擔任覺知一切事物的稱為心(神);心能夠憶記的功能,稱為意;意有一定的存想、定向,稱為志;因循存想、定向而存想到可能的變化,稱為思;因循思想可能的變化而考慮長遠的情況,稱為慮;因循思想可能的變化、考慮長遠的各種情況而相應靈活處理事物,稱為智。所以,心、意、志、思、慮、智,都有其各自的功能,這些功能分屬于五臟所管,則心臟藏神(心)、肝臟藏魂(慮)、肺臟藏魄、脾臟藏意(思)、腎臟藏志(智)。這些神識活動儲藏在五臟系統之中,由心神來主宰,連同呼吸而來的清氣、飲食化生而來的營養物質一起并存于心臟,成為生命軀體百骸的原動力,稱為宗氣,總管人體一身的血氣循環。
至此,先天之元神仍存于心,通過五臟系統,發而馳逐為后天之情志欲望,也就是喜、怒、悲、憂、思、驚、恐等等為代表的所謂的“七情”。這七情也具有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喜為火性、怒為木性、悲為金性、恐(驚)為水性、思(憂)為土性,也稱為“五志”。
七情分別為五臟所藏的神識所外發:心藏神外發為喜,外界喜的消息、情境,也被神攝入而藏于心;肝藏魂外發為怒,外界憤怒的消息、情境,也被魂攝入而藏于肝;脾藏意外發為憂、思,外界憂、思的消息、情境,也被意攝入而藏于脾;肺藏魄外發為悲,外界悲的消息、情境,也被魄攝入而藏于肺;腎藏志外發為驚、恐,外界驚、恐消息、情境,也被志攝入而藏于腎。七情本為五臟神識因循外界人事、情景變動所引發,或由內心意識活動組構的意象所引發,七情的太過、不及和適中,都會對五臟系統產生影響。
五臟的本義就是五種儲藏人體精、氣、神的器官,也稱為五神藏。相對來說,神為精、氣的主宰,精、氣是神的依附之處。精氣神飽滿充沛、和諧,才能夠正常推動、運行氣血到人體各個臟腑、器官、組織等部位,才能保持人體機能的相對平衡,獲得健康?;谶@樣的認識,任何影響到神識系統的人事、情境,包括疾病本身,都會影響到精氣神的關系而產生盈虛、盛衰的變化,當這些影響超出自身調節能力,就會引起身心疾病或加重疾病。
那么,五行在意象及其轉化作用是如何體現呢?
三、五行在意象中的體現
試對一個案例進行分析如下,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大家。
原文:“我在農村長大,對于古樹、高山、蛇啊的,真的是很敬畏,關于個人驚險經歷,愿意與大家討論,有幾次也是這種情形,大蛇就在我身邊,每次都化險為夷;還有掉在水里有三次,都沒有被淹死(一次被奶奶救了;一次被堂伯救了;一次被嬸嬸救了),至今也不會游泳;還有幾次在睡覺時,感覺夢中有危險,胸口被什么壓著了,出不了氣,后來潛意識里念“觀音菩薩”就得救了(媽媽說是犯煞了);成年之前很愛做夢,夢里常是生死懸于一線(被人追著,到懸崖邊無路可走,......),最危險的一刻就醒來了,內心暗自喜悅。每次過后都膽戰心驚?,F在不會這樣?!?/span>
此案例,夢者將自己幾次類似的夢境提出來請大家討論。從簡單提到的夢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古樹、高山、蛇、水等等,是夢者的現實生活環境,這個環境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并在意識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而,這個環境是與夢者相應的,夢者的生活、身體、心理必受其影響,換句話說,在夢者“潛意識”的稟賦中,會有這些自然環境的“烙印”和“象征”。
古樹,象征著年代久遠、長輩、仁愛,“敬畏古樹”則象征夢者比較崇古、尊敬長輩、有仁愛之心,為木的特性。
高山,象征著穩固、沉重、安靜,“敬畏高山”則象征敦厚、誠實、本分,話語不多,為土的特性。
蛇,象征著細長、曲直靈動、敏捷,“敬畏蛇”則象征聰穎敏捷、容易急躁,能屈能伸、表面順從,兼有木火的特性。
水,象征著柔順內向、卑下、恐懼、貪取,為水的特性。
可見,在夢者的潛意識稟賦中,這四方面比較容易顯現,也就是說,在潛意識里,比較容易見到這四類境相。如果影響到身體,多會引起木、火、土、水四方面的太過或不及,也就是肝、心、脾、腎系統疾病。
在夢中,“掉在水里有三次”,為金(掉落)生水的象征;“都沒有被淹死(一次被奶奶救了;一次被堂伯救了;一次被嬸嬸救了)”,這是被長者仁愛之心而救助的象征,為木。(這可能也是平時“敬畏古樹、高山”得到的回報吧。)
“感到有危險”,這是水的特性,為水虛不能濟養心火,而出現心虛恐懼的感覺;“胸口被什么壓著了”,是土的重著特性;“出不了氣”,是肺的呼出受到抑制,肺屬金臟,不能呼氣發散屬于木性受抑??偟恼f來,是由于水虛土乘(過于克伐水)木郁,使肺金不能宣發(呼氣)。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辦呢?在精神世界里,人的靈性之機會自動調節,“在潛意識里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什么?觀音菩薩是光明解脫的象征,屬于火的特性(炎上、離越)。這個火一產生、一出現,就能使木郁得到引發,能使土得到救濟,回到正常的中位,不再去乘水,土一回到中宮,胸口被壓自會解除,火氣一出,危險的幻象自然消失,所以夢者“得救了”(解脫了,屬火)。因此,此例中,“火”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使得木、火、土、金、水得以正常運轉。
再往下看,“夢里常是生死懸于一線(被人追著,到懸崖邊無路可走,......),最危險的一刻就醒來了,內心暗自喜悅”??纯?,“被人追”是雷動(震,動也)的象征,屬于木;懸崖又是“山”的象征;“無路可走”是“艮,止也”的象征(屬土”);“最危險的一刻”是水的象征(坎,陷也,象征危險);“就醒來了”是火的象征;“內心暗自喜悅”是水火既濟的象征;“每次過后都膽戰心驚”是膽氣虛(木氣不足,膽屬木)的象征……。
通過上述可見,我們需要在相應的人倫文化、道德規范背景下,將各種意象及其過程分為五行,依循中醫理論,通過五行屬性聯系到五臟系統,運用五行之間相互協同、促進、制約、轉化的關系,分析意象對心理行為及軀體造成的影響;同樣地,運用五行的互相關系來尋找或創造一個令人舒適的外界環境,并積極主動地建構和調整內心意象,消除負面的心理,使神識系統的五行處于相對的安和狀態,不被內心的意識和外界的變動而擾亂,進而達到身心和諧、愉悅、康寧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 《易經·說卦》
2. 《易經·雜卦》
3. 《靈樞·本神第八》
4. 《靈樞·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5. 《靈樞·本藏第四十七》
6. 《靈樞·論勇第五十》
7.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8. 《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9. 《素問·移精變氣第十三》
10.《素問·五常政大論第七十》
11. 沖虛子,伍守陽譔,郭叔信點校.天仙正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12. 以志著.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出版單位: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省新聞出版局.2000年10月.
13. 莫飛智.易醫學之體用探索.見:申荷永主編.《靈性:意象與感應》.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年4 月:166-178
轉自:http://www.psyheart.cn/orgbbs/viewthread.php?tid=7701&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