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與“理心”:心理分析的含義
文字是文化的心靈,金文的“文”( )字寓心其中,別開生面。一旦我們用漢字表述某種觀念的時候,其中已經包含了那獨具匠心的中國文化的智慧,尤其是當我們理解了其中含義的時候。為此,我可以通過對“心理分析”的釋名,來闡發其中所包含的深遠的意義,尤其是中國文化心理學的意義,作為我們理解與體驗心理分析的開始。
(一)“心理”之內涵
我并沒有把心理分析單純地理解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而是在中國文化心理學的基礎上,賦予其本義與廣義的內涵。就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心理分析”而言,“心理”放在前面,是其中的要義,而“心”是關鍵。中國心理學史學界,一般認為漢代的楊雄是最早使用“心理”或將“心”與“理”連用的人,但這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對“心”與“理”的理解與把握。
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考察漢字“心”的內涵。首先,就“心”作為“心臟”而言,它表示了心臟,正如那“心”字的象形,但也并非只是一“生理學”的術語,并非只指人體中的一種生理結構,因為象形中已經具有象征的作用?!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中有這樣的注解:“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庇谑?,這已是把可見的“心”,用來表示不可見的“神”的變化。也正如《醫宗金鑒》中的解釋:“形之精粹處名心?!狈矂游锖椭参?,一有其形,則形之至精至粹之處,即名為心?!皠游镏恼?,形若垂蓮,中含天之所賦,虛靈不昧之靈性也?!边@心中所包含的“天之所賦”,尤如人的精卵之合成,在“心”的概念中,已是包含了個體的生成和發展,乃至人之為人的道理。
其次,我們的“心”可以用來表示思想、情感、意識,乃至態度、性格和意志,對此古代經典皆有明證。如《禮記·大學疏》中所說,“總包萬慮謂之心?!薄兑捉洝は缔o》中稱《易》“能說諸心,能研諸慮?!庇小岸送?,其利斷金”的警句,有“圣人以此洗心”的名言?!对娊洝ば⊙拧分杏校骸叭赵玛栔?,女心傷止?!薄八擞行?,予忖度之”,以及“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轉;我心匪席,不可以卷”等傳世佳篇。同時,心還被稱為智慧之所,靈性之源。如《管子·心術》中所云:“心也者,靈之舍也?!薄豆茏印葮I》中也有論斷:“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心能執靜,道將自定?!痹谶@里,在心與其心理學的寓意中,心已經完全成了心理學的“心”,它已經超越了“心臟”,同時也超越了“大腦”。我們的古人用心來表示人的心理和情感,人的靈性和智慧,以及表示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
再者,我們的“心”可以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夺屛摹分凶ⅲ骸靶?,或作道?!薄兑捉洝拓浴分杏校骸皬推湟娞斓刂暮??!薄肚f子·天地》上寫道:“必忘天人之心”?!笆中膫鳌敝杏小叭诵奈┪!?,還有“道心惟微”。傳統的中國學者與智者,總是不忘“繼絕學”,要“為天地立心”。在這種意義上,“心”可包含或表示一種天下的至理,中國古人對世事、人生和自然宇宙的認識和理解,也包含在這一“心”中。
(二)“理心”之妙用
當人們關注心理學的“心”的時候,對其中的“理”往往是“忽視”的,大多認為那只是一個附帶的標示學術、學科或理論的說明與注解,沒有任何特別的意義,因為“物理學”、“生理學”或“地理學”等,也都有這類似的“理”字。
但是,不管在西文中,類似的“ology”是否有專門的心理學的注解或意義,那么至少是在漢字和漢語中,這“理”卻意義非凡,包含著絕妙的心理分析的意義與作用,尤其是與“心”相聯系的時候。
《說文解字》中將“理”注解為:“治玉也。從玉、里聲?!蓖瑫r,《說文》中稱“玉”為石之美,賦予其“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庇谑?,“理”中含“玉”,也就包含了特有的玉之心性。
“理”中的“里”,亦為美為心?!墩撜Z·里仁》中有“里仁為美”的佳辭。何晏集解由此發揮:“鄭曰:里者仁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為美?!倍袄铩痹诠盼闹杏滞ā般Α?,有心字旁,包含心性情意?!对娊洝ご笱拧ぴ茲h》中有:“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编嵭{曰:“里,憂也?!标懨鞯箩屛淖⒔鉃椋骸袄?,如字,憂也?!薄对姟ば⊙拧な轮弧分械模骸坝朴莆依?,亦孔之痗?!蓖抢镢Φ男囊?。而“里”亦通“裏”,蘊涵著內心深處的意境。
“理”也可以表示“操行”、“儀表”?!抖Y記·祭義》:“故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眾莫不承順?!编嵭ⅲ骸袄?,謂言行也?!庇帧稑酚洝罚骸袄戆l乎外,而民莫不承順?!编嵭ⅲ骸袄?,容貌之進止也?!庇谑?,在這“理”中,心理與行為也是同一的。
若是將“理”與“ology”相比較的話,那么其中的特色還在于其充滿活力與動性,與西文ology的單純名詞詞性有著不同的意味。在我們漢語中,“理”為“治玉者”,已經包含了徐徐動態。而“理”亦可為“操作”、“從事”;如《禮記·月令》中的描述:“百工咸理,監工日號,毋悖于時?!薄袄怼币嗫蔀椤爸卫怼?、“管理”;《呂氏春秋·勸學》中稱“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蓖瑫r,“理”也可為“操習”、“溫習”;《韓非子·忠孝》中有說:“世之所為烈士者……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蓖瑯泳哂行睦矸治鲋饬x者,“理”仍可為“料理”、“醫治”;漢崔寔《政論》中說:“德教者,與平之梁肉也。夫以德教除殘,是以梁肉理疾也?!薄缎绿茣ちb傳》中更有明示:“醫之上者,理於未然?!?/span>
所以,“理心”者,以玉之德性,里之美儀來潤化人心?!稄V韻·止韻》中稱“理”為“文”也。而金文中“文”乃含心其中,同是一幅絕妙的寓心畫卷。王國維先生在其“釋理”篇中,稱“然則所謂‘理’者,不過謂吾心分析之作用,及物之可分析者而已矣?!?/span>[1] 實乃洞見呈現了其中的心理分析寓意。
(三)“分析”之意境
理解與體驗“心”與“理”,是認識與理解整個心理學的基礎,也是學習與體驗“心理分析”的關鍵。接下來,我們就在此“心理”與“理心”的寓意中,闡釋與發揮“分析”的意義與作用。
“分”字具有古樸的“八”之內涵,其義深遠不可盡述,后加“刀”字以示解析,于是也就包含了“分”“明”的意義?!秴问洗呵铩げ靷鳌罚骸笆欠侵?,不可不分?!备哒T注曰:“分,明也?!钡?,在我們漢語的用法中,“分”可為“身份”,可為“情分”,亦可為“緣分”等等,實有許多微妙的心理深意。而就一個“明”字,其中包含日月,蘊含《易》理,簡明而生動,深刻而深遠。
《說文》將“析”字解為“破木”?!拔觥弊肿蟆澳尽庇摇敖铩?,象形而會意?!拔觥弊峙c英文的analyze接近,包含“分析”、“解析”、“辨認”、“剖析”等義。但是,在中文的“析”字中,仍然包含著特殊的中國文化之心意的特色?!拔觥敝x通“悉”,音亦然。而“悉”字不僅僅包含“采心”的象形,而且包含著“洞悉”與“盡悉”的蘊含。
莊子曾有“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保ā肚f子·天下篇》)的生動表達,盡顯“分析”與“明悉”之道理?!肚f子》中也有那著名的“庖丁解?!钡脑⒀?,更是反映了“修心養生”和“心理分析”的實際體驗與真切意境: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比绱嗣烂?,得心應手,身心合音協舞。
文惠君感而嘆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但庖丁回答文惠君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庇谑?,庖丁用道來闡釋其解牛的過程:“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贝藭r所展現的亦然是心神貫通,順乎文理,解析困難,明悉奧秘。于是,莊子接著說:“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span>
于是,“心”中有“理”,含心意含美德;“理”中有“心”,為玉為璞,為美為醫;“分”中有“明”,含日月心易;“析”中有“悉”,盡采心之意,恢恢然有其道也。于是,思之,理解之,體驗之,便是我們所追求的心理分析。
二、心性與體驗:東方的傳統
于是,我們所理解的心理分析是源于心理分析之本義的,包含了漢字“心性”之內涵,“理心”之妙用;“日月”之明悉,“采心”之意境。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之中,融會了“心”之深邃與廣遠的意義。
(一)洗心與感應(應)
《易》為中國文化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吨芤住は缔o》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箴言,也留給我們這一永恒的“洗心”命題?!吨芤住は缔o》中同時還有“《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的啟示,于是,我們也有了“感應”(應)的原則?!吨芤住废陆浻伞跋特浴遍_始,盡顯“感應”之深意,透視人間易道之神韻。
那是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的人類文明初現的時期,伏羲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遍觀鳥獸之文,山川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于是,我們有了《易經》,也有了我們的心理學以及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則。造化之妙,運乎一心;心能通神明之德,心能現萬物之情?!吨芤住は缔o上》中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俯以觀于地,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庇谑?,在“幽明”、“死生”以及“精氣”和“游魂”之間,也就有了對“心理”與“精神”,乃至“意識”與“無意識”的分析與描述。
朱熹在評論“圣人以此洗心”的時候說:“此言圣人所以作《易》之本也,蓍動卦靜,而爻之變易無窮,未畫之前,此理已具于圣人之心矣?!庇谑?,朱熹接著評論說,“故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以此洗心者,心中渾然此理,別無他物;退藏于密,只是未見于用,所謂寂然不動也?!?/span>[1] 寂然不動,默然存乎于心;發而為用,則滋潤萬物而不窮,彰顯易道之深遠。 在《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中,我把“感應”(應)闡釋為“心理分析”的第一原則?!兑捉洝は特浴烽_“下經”之首,與乾坤合為“天地人”之象征?!兑捉洝は獭ゅ琛分姓f:“‘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庇^其卦象,咸卦以艮兌相配,所表達的是山澤氣息相通,萬物皆互相感應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為少男,兌為少女,男女相感之純真至情,已見于此咸之卦象之中??v觀咸卦六爻,初陰四陽,二陰五陽,三陽六陰,皆含陽感而陰應,陰應而陽感之象?!案小敝杏行?,咸取其無心而感之深意,包含著意識與無意識之心理分析的范式?!皯保☉┲幸嘤行?,且寓意“雁鳥”之深情。
《說文》解“雁”為:“雁,鳥也。從隹,從人?!毙煦C等注為:“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昏(婚)禮用之,故從人?!毖泔w而為“人”形,雖則千里之外,亦相感通呼應。元好問曾有“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敝畟魇涝娖?,所形容的正是靈性不變,雁情獨鐘?!兑捉洝分卸嘤小蚌盔B”的象征,如《中孚》之誠信中的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比纭肚の难浴分械摹巴曄鄳?,同氣相求?!苯酝甘局袘☉┑牡览?。
我曾經把“感應”譯為英文的“Touching by heart and response from heart”,突出了漢字感與應(應)的“心”意。這可與西方心理學中的“刺激—反應”原理作一比較,兩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層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學思想。感應是超于單純的刺激反應的,其以心的象征性為主體,強調了這種心理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應則不然,所側重的是對心理過程生理機制的描述。就心理分析的意義而言,《易經》“咸之感應”并不完全在于一種“普通心理學”的描述,它是將意識的心理學與無意識的心理學結合了起來。咸卦上兌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著“無心之感”的本質內涵,揭示了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的途徑。
(二)誠心與中和
歷時多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確立公元前2070年為史書中“夏代”的開始,公元前1600年為夏商的分界,而商周的更替則為公元前1046年。撲朔迷離的古代史終于有了明晰的線索,“大禹”治水的傳說有了禹帝立夏而王天下的基礎。但是,根據古書的記載,在大禹之前,還有唐堯和虞舜。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楚簡中,有《唐虞之道》的逸書,重新引起人們思考堯舜禹禪讓的傳說。
實際上,《尚書》有《堯典》,曾詳述堯禪位給舜的經過,而在《尚書·大禹謨》中,還記載了堯舜禹代代相傳的“十六字心經”,也稱“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逼渲胁坏小靶摹钡闹黝},并且包含了“中和”的觀念。
這十六字心傳可為繼承中華道統的心法,也蘊含著中國文化心理學和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則。我曾在《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中,闡釋“人心惟?!敝兴摹拔kU”、“危機”和“危懼”三義,以及“道心惟微”所表現的《易經》“復卦”天地之心的微妙幽深。而“惟精惟一”寓“和”之意,“允執厥中”開啟“中庸”之門,十六字心傳包含著“安心誠意”的精妙意境。
《中庸》中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實際上正是對那“十六字心傳”的繼承。對此《近思錄》則有著更多的發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t難安,微則難明。精之所以明其微也,一之所以安其危也,要在執中而已?!庇谑?,這“中和”寓于“情理”,包容“性情”,包含著心理分析的原則。
“中和”思想充分地體現在《易經》之中。二五之中正,陰陽之和應,是《易經》的核心所在,牽一發而動全身?!跋才分窗l,謂之中?!边@“中”為天下之大本,也便是那《易》中所形容的“寂然不動”之本心?!鞍l而皆中節,謂之和?!边@“和”為天下之達道,也便是《易》中所反映的“感而遂通”之性情。
《易經·乾·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崩献右苍醒裕骸疤煜氯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标庩栔疤汀?,也便是性情之“中和”;“保合太和,乃利貞?!币簿鸵觥爸泻汀敝兴摹罢\心”與“誠意”。乾卦之《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边@正如《中庸》第二十章所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span>
至誠如神,至誠能致中和,至誠能感通天下?!疤斓馗卸f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保ā兑捉洝は特浴ゅ琛罚┨斓厝f物之情見,也便能烘托出“明心見性”的本義。
(三)明心與見性
《老子》第十六章曰:“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钡谌略唬骸爸苏咧?,自知者明”?!洞髮W》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懊鳌敝邪赵?,“明心”者也有那“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包含的“中和”觀念,以及人心融于道心和天人合一的意境?!靶浴弊謴男膹纳?,皆含易道,也為本性和自性。
《郭店楚簡》中有逸文“性自命出”[1] 篇,給我們帶來了那歷久彌新的“心性”學說的古樸思想。此文開篇提出“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奠?!庇纱苏归_了一幅生動的“心理分析”的畫卷?!跋才П畾?,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庇谑?,心性與性情融合,心理分析之情意更加突出?!敖鹗m有聲,口口口口口[弗考不鳴];口口[人之]雖有性,心弗取不出?!毙呐c性相通而有異,比喻之間頓顯明心見性的功夫。進而,這“性自命出”的作者繼續發揮:“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口口口[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庇谑?,心性、性情皆通天與命,“道”中也包容著情與性的發生,而“心”始終為關鍵?!豆瓿啞分杏忻餮裕骸胺驳?,心術為主?!倍麄€“性自命出”篇是以“君子身以為主心”句結束的,學者多解“身”為動詞,釋義為“君子修身乃是為了敬持其心”或“君子修身以心為主?!?/span> 《中庸》之開篇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在第二十一章中則進一步闡釋:“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闭\心亦能澄心之明,見真性之本色。
在心理分析的意義上,明心見性也是返璞歸真。老子認為“心善淵”,主張“虛其心”。在《老子》第十六章中便有這種返璞歸真的明心見性論:“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鼻f子在其《齊物論》中,從南郭子綦提出“吾喪我”以明真我,到描述“天籟”之音的形成:“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以明“真君”也即真心,同樣是在敘述返璞歸真的境界。而在此返璞歸真的途中,莊子諄諄教導我們的,便是“莫若以明”,“以明”便是感受真心與真我,便是歸根復命獲悉本性的方法與途徑。
當我們有了“禪宗”的時候,“明心見性”也就有了更加特殊的含義。中國禪宗包容著儒學的精髓和道家的風骨,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弘揚佛法真諦?!秹洝分谝徽轮?,記載了慧能與五祖弘忍的傳法經過。弘忍為慧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時下五祖告知慧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為佛?!?/span>
東方的禪宗深深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分析的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弗洛姆和鈴木大拙合著的《禪宗與精神分析》可為代表。其中,明心見性不僅僅是目的,也是方法與途徑。于是,西方心理學家以及心理分析家們所追求的自我實現或自性化,也都在此同歸于明心見性的東方傳統。
[1]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253頁。 [1] 朱熹:《朱子七經語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6--258頁。 [1] 參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184頁。
(摘自《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申荷永著,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