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意象與感應》前言
申荷永
意象是人類心靈的符號,也是自然心性的載體;感應是以心傳心的運作,也是人際乃至天際間的消息。在那遠古的巖洞壁畫中,我們人類的先人所留給我們后人的,是某種意象;這意象或許超出了我們現在的認知,但卻與我們息息相關,心有靈犀般的默默閃爍。
于是,這意象與感應也不免顯得某種神秘,這神秘使得一般的心理學家們望而卻步,或敬而遠之。但是,開辟無意識心理學的弗洛伊德,從象征進入意象,從而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真正增加了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和理解。在弗洛伊德之后創立了分析心理學的榮格,則更是直接與意象對話,通過感應來獲得內在的指引,包括他與弗洛伊德的溝通和友誼,以及堅持己見探索真理的勇氣。
在榮格與意象的對話中,包含了他與中國文化的感應和溝通。默瑞·斯丹,作為國際分析心理學會的主席,在這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的國際論壇上,呈現了題為“中國思想對榮格及其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的主題發言,這是以榮格和衛禮賢的10余封通信為研究數據和文本的杰出報告。默瑞·斯丹引用了托馬斯·科茨1994年作為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主席來華訪問時所闡發的一種思想:“(榮格)自稱在他的一生中,衛禮賢對他的影響超過了其他任何人。這讓那些想當然地認為弗洛伊德對榮格的發展最具影響力的人吃驚不已?!睒s格與衛禮賢的接觸和交往本身,便是意象與感應的經典寫照。當榮格通過曼荼羅意象來尋覓自性顯現的時候,通過那“永恒之窗”和“金色城堡”,收到了衛禮賢關于《金花的秘密》的手稿,使其產生的了感應和共鳴,正如默瑞·斯丹在其報告中所述:“他(榮格)在衛禮賢給他的中國著作中發現的一系列意象和經驗印證了他在給西方病人分析時所不斷發現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也許這是榮格第一次看到以指向自性化為心理成長目標的普遍動力?!?/span>
于是,意象與感應本身是真實的,并且具有真實的力量和現實的體現。我用“榮格與中國:對話的繼續”為題目,以分析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為線索,報告了這種基于個人真實體驗的心理分析過程。榮格與衛禮賢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以及莊子的“心齋”體驗,為我開啟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大門,當這大門開啟之后,最先呈現的是其與中國文化的內在聯系。正是在這部對于道家內丹文獻的評論中,通過種種意象及其象征性,榮格第一次闡釋了有關積極想象的方法,稱其為道家的藝術。于是,斐樂蒙的意象及其教誨,在東方的智慧中得到了印證,這是榮格所具有的心之靈犀。對此,榮格無限感慨地說:“我追溯我那些內心意象的年頭是我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歲月——一切根本性的東西都在其中確定了。一切都是從那時開始的,后來的細節詳情不過是這一材料的補充和詳述而已;這材料正是從開始籠罩我的無意識中爆發出來的。這就是那可供終生研究的原始素材?!?/span>[3]
大會的第三場主題發言是由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名譽秘書長約瑟夫·凱布雷報告的,題目是:“共時性與當代科學”。凱布雷從當代的復雜性系統理論入手,通過榮格的“共時性”概念,闡釋了《易經》對于榮格的啟迪,以及對于榮格分析心理學思想的深遠影響,并且結合自己的臨床個案,來闡釋其中的實踐意義。中國哲學家曹礎基教授報告了“悟道者的心態”。同凱布雷一樣,曹礎基也是從當代科學入手,來闡釋道家思想以及意義的。悟道始能養生?!拔虻琅c養生,前是本,后是末,前是體,后是用;前是目的,后是手段?!北闶瞧渲械木撌?,同時也包含著對心理分析之方法與目的引申與啟迪。
來自美國加州整合研究學院的萊郎·范登戴爾提交了“語言學的心理學意義,及其對心理衛生和心理治療的啟示”的報告。榮格曾把中文稱之為可讀的原型,包容意象與感應;萊郎則通過當代語言學,以及當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來闡釋其中的心理分析意義。加拿大的榮格心理分析家馬雪麗報告的題目是“《易經》與身心合一”。通曉中醫文化與道家內丹的馬雪麗,通過易經的意象,呈現了其獨到的心得,并且把這種心得,結合于實際的心理治療臨床個案。香港大學中醫學院的莫飛智,更是通過實際的臨床個案,來闡述“易醫學之體用探索”。在這里,心理分析的意象與中醫的藏象有了特別的結合,而通過陰陽五行與情意生克的運作,轉化為實際的心理治療過程。
貝莉·扎布里斯基來自美國紐約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她的報告題目是:“意象:心靈的飛翔”,所陳述的主題是“共時性與《易經》”。貝莉·扎布里斯基為大會帶來了她的新著:《原子與原型:保利與榮格通信集》導論,心理分析與當代科學的意義,在這兩位大師的交流中得以呈現。旅法求學與任教10之久的欒棟教授,以其文史哲貫通的功力,呈現了“中國文化原色”的探索,對華人的水文化品位進行了深刻的心理分析。與欒棟具有同樣風格的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帕斯卡,他的報告題目是:“像與不象:意象的本質”。一首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在詩詞的意境中襯托出生動的意象,通過心理分析的專業研究而形成對意象本質的理解。從意境展現意象,從意象獲得感應,呈現原型和無意識的意義,以及其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臨床作用。這也正是大會報告者的共同風格。美國洛杉磯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長喬安,用其特有的細膩與敏感,幽默與智慧,對大會的主要發言做了生動的總結。
本書便由這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的11篇報告組成,有6位著名的學者擔任了報告引介人,他們是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任主席魯格·肇嘉(Luigi Zoja)、法國巴黎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長魏維安(Viviane Thibaudier)、瑞士蘇黎世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主任維斯(Ursula Weiss)、美國中美精神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李紹昆、成都大學心理學教授張粹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6位引介人分別在心理分析和中國文化方面都有著獨到的造詣,并且為大會提供了生動的氣氛和富有創意的指引。幾位專業的學者為大會報告做了翻譯,他們是楊廣學教授、楊紹剛教授、周熾成教授、趙燕平博士、韓巖博士、心理分析博士生Michael Yen和專業翻譯許曼菲等。陳侃博士對所有稿件的中英文都進行了編輯和校對。
大約150余位學者參加了這次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的國際論壇,包括國際分析心理學會的三任主席。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任主席湯姆·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瑞士蘇黎士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長布麗奇特·斯皮爾曼(Brigitte Spillmann)博士、美國舊金山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長約翰·畢比(John Beebe)博士,以及美國住廣州總領事約翰·諾瑞斯(John J. Norris)等為此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發來賀詞。國際著名易學專家劉大鈞教授為大會書寫了“有孚惠心”,國際著名藝術家和文化學者李燕先生書寫了“文心吉慶”。李燕先生隨信寫到:古金文的“文”字本有心寓其中,而“慶”字本也有心。兩幅字匾,均以心為主題,襯托出心心相印的生動意象。
記得在第一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的時候,我們曾試著用《易經》的咸卦來設計大會的徽標,將“感應”的意義付諸“意象”的表現。作為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更是通過意象和感應的主題,通過所有參與者的努力,呈現給大家這樣一份源于心靈深處的禮物。
申荷永
于天麓湖洗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