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基本風格是強調沖突,如意識和潛意識的沖突,超我與本我的沖突 ,自我與現實的沖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沖突,現代精神分析如客體關系學派雖然表面上沖突論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強調沖突的精神并沒有隨術語的改變而消失,如客體之所以被嬰兒分為“好客體”和“壞客體”,其依據是客體能不能滿足嬰兒的欲望,這實質上還是精神分析從弗洛伊德時期就強調的欲望與現實的沖突,而投射性認同、自身客體、部分客體等等概念的內涵就可以理解成,當嬰兒面臨欲望和現實的沖突無法解決時,他就需要通過投射性認同,通過把外在的、客觀的客體通過一系列的防御操作變成自身客體,把一個完整客體分裂為部分客體等等的防御機制,以便進行力比多和攻擊性的貫注及反貫注。
但精神分析一直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一位咨詢者體驗到了沖突和矛盾,這些沖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觀現實世界的沖突和矛盾在他頭腦中的反映,還是他嬰兒時期的內在的沖突和矛盾的重現使他投射性地認為世界上充滿了沖突和矛盾?而從嬰兒的角度來看,也有個問題懸而未決:嬰兒體驗到的沖突是他家庭的沖突的烙印呢,還是他自己心理世界與生俱來的特質?弗洛伊德本人在此兩種傾向之間搖擺不定,對此問題的回答前后不一致。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學派的紛爭。
如果是一個受過系統論思想影響的人,對此問題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整個精神分析的理論假設都是建立在這樣的邏輯前提上的:人的現在問題都是有一個明確的、過去的原因決定的,現在的因素對此問題只起到了誘發的作用。所以要解決現在的問題,必須回到過去尋找問題發生的原因。而系統論者的邏輯前提是:人類的理智并不能確定各種問題之所以出現,是不是有一個明確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是有這么一個“第一推動力”,由于循環、反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也使人們很難找到這個第一推動力是什么,這樣尋找“第一推動力”的做法就像尋找一個圓究竟什么地方是起點,什么地方是終點,就像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是徒勞無功的。世界如此紛繁復雜,一個問題的出現很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交互作用的結果。對心理治療師來說,關鍵不是確定問題是怎么產生的,而是怎么解決問題。尋找到一個唯一的原因,獲得領悟,對有些人來說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不見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決方案。
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認識論基礎就是系統論。狹義的系統式家庭治療指的是意大利米蘭的普通系統論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為主的家庭治療流派。廣義的系統家庭治療包括所有的以系統論為基礎的家庭治療,系統式家庭治療的幾個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際治療,Minuchin的結構治療,Haley的策略治療,Whitaker 和Satir的人本治療等。本文采取的是廣義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