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為客體關系理論播下了種子,為精神分析運動由驅力結構模式向關系模式的轉變架起了橋梁。在她之后,客體關系理論不僅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的特色,而且是國際精神分析運動的發展趨勢之一。
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克恩伯格是美國對客體關系理論最具影響力的支持者,提出人格的組織水平模型,概括了邊緣型病人的特征,對于精神病患者、邊緣型病人、神經癥病人進行了區分。米切爾則提出整合的關系模式,他試圖尋找一種方法論,將不同的關系模式結合在一起??硕鞑窈兔浊袪枮槭椎拿绹鴮W派,帶有注重明晰性和實務過程的傾向,前者開拓了客體關系治療的新領域,后者在重視臨床應用的同時,做出了理論整合的努力。
客體關系理論不僅被英國和美國的精神分析學者繼承和發展,而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精神分析學家的青睞,并且正在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研究主題。例如,從2000年到2001年,來自法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和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醫生舉辦了為期一年的學術研討活動,輪流在這些國家定期舉辦講座和學術討論。在他們研討的主題中,客體關系理論占據了近一半
的內容。許多精神分析學家都非常關注嬰兒與其撫養者之間的關系,力圖通過對這種早期客體關系的探討,分析嬰兒心理病理現象的根本原因??傊?精神分析學家們對客體關系理論的關注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并且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產生著重要的學術影響。
除了對于精神分析的革命性意義,以及對于精神病學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領域的巨大的沖擊之外,克萊因及其客體關系理論還在兒童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文藝批評等諸多學科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反響。在兒童心理學領域,兩種心態觀不僅影響到對于嬰兒心理機能的研究,潛意識幻想觀和象征形成觀甚至被用到了兒童認知的研究之中??巳R因關于升華和創造力的根源的研究為藝術批評和美學領域提供了動力;某些社會學家用客體關系的概念來描述團體組織和社會機構中的防御機制,用分裂作用和躁狂防御等心理學現象來解釋社會結構中的沖突問題。由于對女性俄底浦斯情結的探討,強調母親在嬰兒的早期生活和心理成熟中的絕對中心地位,使得克萊因等客體關系理論家成為女性主義運動的思想先導。
摘自:王國芳,克萊因與客體關系學派的創立與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5期。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