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精神分析的發展史上,客體關系理論和客體關系學派究竟是以什么樣的面目出現的呢?克萊因和客體關系學派又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從歷史事實來看,真正意義上的客體關系理論源自英國,是傳統弗洛伊德理論在英國的修正和發展。這一理論的早期倡導者包括:克萊因、費爾貝恩、溫尼克特和鮑爾比(J.Bowlby)等人,稍后的代表人物有貝恩、羅森費爾德、岡吹普、巴林特(M.Balaint)等??腕w關系理論的哲學出發點是:人性基本上是社會性的,我們對他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因而,“關系”應置于人性發展的最核心位置。他們認為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對關系的需求是最原始的,自我是由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上的內在關系構成的。由此,被弗洛伊德所重視的生物驅力在客體關系理論家那里或被驅逐或僅處于次要地位,尋求客體成為它的主要功能。
上述客體關系理論家因持有共同的基本理論假設,而被英國之外的精神分析團體稱為英國客體關系學派,這一學派的學術觀點即被稱為客體關系理論。但是,這些客體關系理論家之間的具體觀點互有差異,且常有沖突,如費爾貝恩從根本上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本能驅力概念,而克萊因卻只是對它的內涵作了悄然的改變;溫尼克特把精神分析概念和態度帶到兒科學之中,他的專業領域和工作方式遠遠超出精神分析會談室的范圍;巴林特則強調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岡吹普試圖將費爾貝恩豐富的理論和溫尼克特引人共鳴的實踐揉合到一起,從而創造出整合性的客體關系心理治療;鮑爾比則借助于新的動物行為學和系統論科學,在傳統的弗洛伊德觀點和客體關系理論的前提之間提出了一種依戀行為的綜合理論,但在當時卻不受同事們的歡迎。正因為如此,英國的客體關系理論也并不是一種系統的、依序發展的整合理論,英國的客體關系學派也只是一個結構松散的團體。
相對而言,以克萊因的理論觀點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克萊因學派”則是一個富有內聚力的群體。梅蘭妮·克萊因早年在費倫茨的指導和鼓勵下開始精神分析學習和兒童精神分析治療,1926年移居英國直至1960年去世??巳R因作為客體關系理論的倡導者,其兒童精神分析主要是圍繞客體關系展開的,盡管她沒有放棄內驅力概念,但是她關注的焦點卻轉向了對兒童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客體關系。她認為,嬰兒通過內投和投射等機制建立其內外客體關系世界,并影響著自我和超我的形成。而潛意識幻想是這些機制運作的平臺。正如她所說,“關于一個人的內部客體世界狀態的幻想和焦慮是一個人行為、情緒和自我意識的潛在基礎。”
克萊因學派的建立沒有明確的時間標志。但從文獻的分析來看,1943-1944年發生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科學論戰,可以視為其學派成立的依據。20世紀30年代,克萊因發展的兒童游戲治療技術日趨成熟,她關于超我在俄底浦斯前期出現的觀點、嬰兒期的偏執心態和抑郁性心態的觀點逐漸形成。其觀點得到英國精神分析學中的一些老會員如瓊斯、格洛弗(后來成為克萊因的對立派)、斯特拉奇夫婦等人的支持,一些年輕的會員如瑞韋爾、伊薩卡、海曼等人則是克萊因的追隨者和學習者,克萊因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地位日漸鞏固。
然而,克萊因以客體關系為特色的理論觀點,也不斷引起英國內外的維護弗洛伊德驅力模式的精神分析學者的反對和批評,特別是當弗洛伊德全家于1938年到達倫敦之后,安娜和克萊因之間關于兒童分析技術的對立日趨激烈。為此,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于1940年代舉行了一系列科學討論。討論結束之后,通過在主要的教學課程內部確立了兩個獨立的訓練方向,從而保持了英國學會表面上的統一。但實際上學會中的成員已分為兩派:A組(以克萊因團體的成員為主)和B組(以安娜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此后,在A組的基礎上又分裂出中間小組(又稱獨立分析者小組),這一組的代表人物是溫尼克特和利蒙坦尼(A.Limentani)。他們最初都受到克萊因的影響,部分地支持克萊因的觀點。獨立小組的宗旨是批判性地評價上述兩個陣營的觀點,選擇最正確的觀點從而豐富精神分析。這次大討論使得克萊因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并促使克萊因學派的成員深入思考,更加精確、嚴格地論證自己的觀點。而獨立小組分離出去后,克萊因團體作為一個學派更加彰顯出來,其宗旨和觀點也更具一致性。而且,隨著克萊因影響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分析者轉向克萊因,請她作督導。更為重要的是,一些精神病學的醫生開始尋求克萊因的指導,反過來,他們的精神病學知識又促成了克萊因關于精神病問題的探討,這些醫生即克萊因學派的新成員或第二代成員:西格爾、羅森費爾德、貝恩和邁策爾等人。大約從1950年代開始,到英國接受精神分析訓練的外國學習者特別感興趣于“訓練成為一個克萊因學派的分析者”,這些學習者主要來自南美和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在今天,克萊因的觀點已經極大地影響了英國內外的精神分析學思想,克萊因在英國的后繼者被稱為“后克萊因學派”,在拉美等國家甚至已形成以克萊因的觀點為基礎的克萊因團體。
可以說,克萊因學派是在對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一個團體,克萊因學派始終是英國客體關系學派的中堅力量,克萊因以客體關系為特色的精神分析理論是英國客體關系理論的核心,也為廣義上與驅力理論相對立的關系模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