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學派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來說,客體關系學派是指以克萊因、費爾貝恩 (W.R.D.Fairbairn)、岡吹普 (H.Guntrip)、溫尼克特(D. W.Winnicott)等為代表的一批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他們改變了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不再強調先天生物因素和本能驅力,轉而強調早期母嬰關系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形成客體關系理論。這是狹義的客體關系學派,又稱英國客體關系學派,其中以克萊因及其擁護者(又稱克萊因學派)為核心。這一理論派別重視客體及客體關系對人格形成的影響,忽視或拋棄本能驅力的作用,強調關系尋求的動力性,重視前俄底浦斯情結期的心理發展對之后心理特點的影響。廣義的客體關系學派是指受英國客體關系學派的影響,在英國本土之外遵循客體關系研究范式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它除了英國的客體關系學派之外,還包括以克恩伯格、米切爾 (S.A.Mitchell)為代表的美國學派,以及繼承克萊因思想的后克萊因學派,如貝恩 (W.Bion)、羅森費爾德 (H.Rosenfeld)等。我們不主張將自我心理學中的瑪勒、雅克布森和斯皮茨等人以及沙利文的精神病學的人際關系理論、科赫特的自體心理學歸為廣義的客體關系學派,并非否認這些理論對關系的研究,而是為了避免抹殺其理論本身的本質特征和獨特性。自我心理學被視為精神分析學的正統,他們在繼承弗洛伊德的驅力和人格結構模式的基礎上,重視自我的獨立性和適應性。自我心理學家從自我與外部客體的關系出發,尤其是從現實中親子關系的角度去探索兒童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自我心理學重視的是自我,而不是客體及其關系?,斃?、雅克布森、斯皮茨三人是自我心理學中從關系的角度探討兒童心理發展的杰出代表,但她們的觀點并沒有跳出精神分析的驅力模式,正如克萊爾對雅克布森的評價:雅克布森建立了一個連接內驅力和客體理論的包容性的整合模式,但這一模式仍然是繼弗洛伊德之后,最令人滿意的內驅力、結構模式。美國沙利文的精神病學的人際關系理論,重視人際關系對個體心理成熟的影響。他所強調的“人際關系”,是廣大社會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現實關系,即使是母嬰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是帶有真實性和外在性的。這與以克萊因為代表的英國客體關系學派的觀點是有區別的??巳R因所強調的客體關系主要是在潛意識幻想背景上的操作,既包括與內部客體的關系也包括與外部客體的關系。西方學者之所以將沙利文納入廣義的客體關系理論家的范疇,其原因在于他理論觀點上的一個重要轉變,即從傳統的力比多和攻擊性的驅力模式轉而強調兒童與其撫養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父母的人格在塑造嬰兒的自我和客體表征方面的重要意義。
本世紀70年代在美國由科赫特發展起來的自體心理學或自體客體理論,有兩個重要的思想來源,一是對于弗洛伊德自戀理論的繼承與修正,二是融合了美國的自我心理學、社會文化學派和克恩伯格的客體關系觀點。這一理論所研究的重點不是介于伊底和超我之間的自我(ego),而是相對于客體的自體(self),是自體與自體客體的關系對于人的心理發展的作用??坪仗卣J為,自體客體(self object)是被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的另一個人??坪仗厮岢龅淖泽w客體關系主要從意向性和理想性兩條發展線出發,強調外在世界中類似于自體的客體被內化從而影響自我發展的過程?;蛟S正因為強調關系經驗對于個體心理發展的作用,其理論也被歸屬于客體關系理論之列。但科赫特是在研究自體的前提下來研究客體關系的,其理論核心是自體的發展與變化,這從他的幾部著作的名稱上也可以顯示出來,如《自體的分析》(1971)、《自體的重建》(1977);研究他的著作如《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M.T.White & M.B.Weiner,1986)、《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M.St.Clair,2000)。
綜上所述,自我心理學、沙利文的人際關系理論、客體關系學派和自體心理學盡管常常被統一在關系模式的大框架之下,但他們之間的差異卻是明顯的。它們都屬于精神分析學派,但是,將之籠統地歸屬于客體關系模式則會抹殺它們的獨特性。
摘自:王國芳,克萊因與客體關系學派的創立與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5期。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