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1882-1960)1882年出生在維也納。30歲左右她因讀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而決定了自己從事精神分析事業的方向。1932年出版了《兒童的精神分析》一書,奠定了自己獨創性的理論體系,以“對象關系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而著稱。
克萊因的精神分析理論,就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那里形成了。從嬰兒吸允母乳開始,也就開始了母子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安溉榈哪赣H”通過“內化”(introjection)的心理機制而形成兒童的自我與超我形象,往往作為“情結”影響著兒童一生的發展。以兒童作為工作與研究對象的克萊因,在兒童以及嬰幼兒身上發現了許多世人所不愿意正視的消極的心理特征:如破壞、虐待、殘忍和貪婪等等。同時,以其創造性的游戲形式,克萊因也為深入兒童心靈有效地幫助兒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在眾多的心理分析家,乃至心理學家中,克萊因看起來多有不幸。她的出生并非是由于父母的計劃,她自己的心理分析家不幸去世,她的兒子意外死亡,以及作為精神分析家的女兒,直到克萊因死去的時候都在強烈地抗議與攻擊她。但克萊因也是幸運的,在精神分析的發展史上,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對象關系理論”,開辟與發展了兒童精神分析的領域。
維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1896-1971)1896年出生于英國的普利茅斯(Plymouth)。1923年,完成了醫學學業的維尼考特開始了自己的心理分析。分析家是弗洛伊德的英文翻譯者詹姆斯·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
兒科醫生出身的維尼考特,也將其心理學的才華留在了兒童的精神分析領域。同克萊因一樣,維尼考特也關注于嬰幼兒的早期發展?!白銐蚝玫哪赣H”(“good-enough mother”)能夠樸素地表現原本的母性,從而保護兒童避免原始的焦慮(primitive anxieties),便是維尼考特的兒童精神分析觀點。發現“過渡依戀物”(transitional object)現象而賦予其深遠的心理分析的意義,也是維尼考特的杰出貢獻。兒童所依戀的柔軟玩具,毛巾或被子等,能夠幫助兒童搭建溝通內外世界的橋梁,影響兒童整個人生的發展。
在克萊因與維尼考特之后,推進精神分析對象關系理論發展的代表人物當屬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1897-1979)。比昂在1940年前后接受克萊因的心理分析后開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生涯。同克萊因和維尼考特一樣,他也曾關注于嬰幼兒與母子的關系,以及母親哺乳的心理過程。比昂具有東方的智慧,不僅僅看到了“有”的表現,而且感受到了“無”的意義,為精神分析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尤其是比昂開始其團體過程研究的時候,更是富有創見地揭示了無意識水平的團體特性。
我在1985年曾為《讀書》寫過一篇評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的文章,取名為“令人震撼的經驗”。當時用了這樣一段描述:“弗洛伊德這位旋風式的人物,早在50年前就已席卷了整個西方思想界,把他與哥白尼、達爾文相提并舉并非言過其實。實際上,1938年弗洛伊德就已接過了英國皇家學院珍藏的名人冊并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姓名,在這同一本名人冊里就有艾薩克·牛頓和查理士·達爾文的親筆簽名。哥白尼曾打碎了人類關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妄想;達爾文使人類生于上帝的幻影破滅;而弗洛伊德,他使人類失去了對自己理性的驕傲。人類的自尊受到了新的挑戰。正如羅曼·歐·布朗所說:‘去體驗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如人類第二次分嘗禁果?!疚囊菜闶枪P者對弗洛伊德的一次體驗?!边@便是我當時寫在那文章前面的話。
那個時候,還是我剛做心理學碩士生不久,盡管談不上對弗洛伊德理解,但體驗是真切的,尤其是作為最初的體驗。而寫在這里的“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一章,也便是在這不斷積累的體驗基礎之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