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ud理論中的ego是人格的代名詞,但這并不意味著ego具有自主作用和自立能力。Freud眼中,ego是時時受著本能沖動和社會道德規范夾擊的、疲于奔命的、孤獨的侍者。而自我心理學者們卻對ego的評價甚高,認為ego不僅僅只是忙于應付那些不可避免的內心沖突,而同時具有學習、記憶、知覺和整合外界信息的功能,ego不是孤軍奮戰,而能統領各種心理機能,積累經驗,使人能更有效地適應社會,參與競爭。據此,他們認為,ego可作為人格因素中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
最初,Anna Freud發表了《自我與防御機制》一書,她總結了S.Freud關于個體用于對付沖突和焦慮的防御機制,一方面她忠實于父親關于行為受Id動力驅使的觀點,另一方面,她根據自己對兒童觀察所積累原大量經驗,提出了ego在防御機制中的決定作用。
被稱為自我心理學之父的Heinz Hartmann比Anna Freud更進了一步。他認為ego和Id同出一源,二者都受生物本能的策動,對行為的影響也是勢均力敵。這看似對Freud理論僅作了微小的更動,但藉此,ego的自主性就昭然若揭了。Hartmann筆下的ego具有整合知覺,檢驗現實,推斷當今,預測未來的能力。但這正是Freud理論中的ego所不為的。Hartmann認為,ego的功能并不像Freud所描繪的那樣局限,ego是獨行其事的,其基本職能是使個體適應環境。
Robent White更為激進,提出ego具有單獨的內在動力系統和滿足機制。嬰兒通過探究和控制外在環境而使ego的能量得以疏泄,而這種探究的控制行為本身即是一種滿足。White的這些理論完全背離了Freud性本能驅動和追求本能愿望滿足的理論框架。White還重新詮釋了Freud的性心理發育的各個時期,把性心理的發育看做是ego追求“稱職”的過程,在各階段中,兒童不斷擴展自己主宰人際交往的能力。換句話說,嬰兒生就的對外界的好奇和探究心理,驅使他們在發育過程中能越來越成熟地表現自我,從而使他們能更有效地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