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弗洛伊德 與 自我心理學
安娜·弗洛伊德生于1895年,正是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以其《癔癥研究》確立精神分析開始的時候。她是弗洛伊德的小女兒,也是弗洛伊德思想的忠實追隨者。晚年身患癌癥的弗洛伊德,多虧有安娜的陪伴,讓人感受到那孤獨的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相依為命的經歷。在心理分析的專業術語中,“安提戈涅”也是一種情結,它所表現的正是女性所獨有的那種忠誠與獻身精神。
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兒童心理學以及“自我心理學”的主要創立者。盡管弗洛伊德是潛意識的開拓者,盡管潛意識是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基石,但是,在整個精神分析的體系中,自我(ego)和意識仍然是重要的,不管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的意義上?!澳睦镉幸恋?,哪里便有自我”是弗洛伊德崇尚理性的名言。畢竟,“自我”(ego)總是“伊底”(Id)和“超我”(Superego)的察覺者,我們畢竟是要用我們的“自我”和意識來從事我們的工作,包括“精神分析”,盡管這種工作往往是在潛意識的水平上進行。
于是,作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忠實繼承者,安娜·弗洛伊德以其獨有的天賦與敏感,發展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蹲晕壹捌浞佬l機制》(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是安娜的主要代表著作,她以弗洛伊德的早期工作為起點與基石,將其擴展到自我與兒童的實際生活領域?!昂侠砘保╮ationalization)、“升華”(rationalization)、“投射”(projection)、“自居”(identification)等,都在安娜的努力中獲得了更為重要的精神分析的意義和作用。在安娜·弗洛伊德的工作中,精神分析已經不僅僅是病理的心理治療,而且也是一種普通的發展心理學,普通的社會心理學。
在“自我心理學”的發展中,艾里克·艾里克森(Erich Erikson)是一位特殊的經典人物。他1902年出生,1994年去世,幾乎活滿了整個20世紀。他在1950年便以其《童年與社會》飲譽心理學界,更以“自我同一性”概念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80—90年代,他與斯金納、羅杰斯和班杜拉等,共享“活著的心理學史經典人物”的盛名。
艾里克森曾接受安娜·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可以說是安娜·弗洛伊德的學生。盡管是“自我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但艾里克森同樣重視社會與文化的影響與作用。他的人生八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理論,不僅擴展了弗洛伊德關于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論,而且開創了“生命全程”運動的先河。同弗洛伊德的工作思路一樣,艾里克森的發展理論也具有充分的臨床意義。
階段名稱 | 心理危機 | 重要關系 | 心理形態 | 心理品行 | 消極特征 |
嬰兒(0-1歲) | 信任/不信任 | 母親 | 獲取、回報 | 希望、信心 | 曲解、退縮 |
嬰幼兒(2-3) | 自主/羞怯 | 父母 | 堅持、放手 | 意志、果斷 | 被動、強迫 |
學前(3-6) | 主動/內疚 | 家庭 | 追求、游戲 | 決心、勇氣 | 無情、壓抑 |
學齡(7-12) | 勤奮/自卑 | 社區-學校 | 完成、實現 | 能力 | 狹隘、惰性 |
青春期(12-18) | 自我認同/角色困惑 | 同伴-榜樣 | 自我、分享 | 誠信、忠誠 | 狂熱、反叛 |
成年(20-30) | 親情/孤獨 | 父母-朋友 | 承擔、共處 | 愛情 | 混亂、自私 |
中年(30-50) | 延續/自閉 | 家庭-同事 | 工作、責任 | 關懷 | 緊張、拒絕 |
老年(60以后) | 完整/失望 | 人類-同類 | 滿足、坦然 | 智慧 | 疑慮、絕望 |
這是艾里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一個大概標示。他把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年劃分為8個階段,并且確定了每一階段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以及這些階段性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這不僅是重要的發展心理學理論,人們因此把艾里克森作為當代“生命全程觀”的最初提出者,而且也是重要的臨床技術,可以發揮實際的心理治療與心理分析的作用。
摘自《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申荷永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