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荷永
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比,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并沒有產生太多的分裂與分化,但是這并非意味沒有矛盾與分歧。不管是在組織上還是在理論與臨床方法上,榮格之后的分析心理學也都有不同方向的發展。
安德魯·塞繆斯(Andrew Samuels)在其《榮格學者與后榮格學者》一書中,區分了三種分析心理學的學派:經典學派、發展學派和原型學派。他使用了三種理論傾向標準:分別是對于“原型”、“自性”以及“人格發展”的不同程度的強調;以及三個臨床方法的標準:移情與反移情的分析,對于自性之象征意義的強調,以及關于原型意象的解析。我們可以借助下圖來予以說明,這是在安德魯·塞繆斯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的圖表。
|
移情與反移情 |
自性及其象征 |
意象及其分析 |
原型學派/強調原型
|
3 |
2 |
1 |
發展學派/強調人格
|
1 |
2 |
3 |
經典學派/強調自性
|
3 |
1 |
2 |
1. 原型學派
根據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榮格原型學派,其理論取向是強調原型的意義與作用,在三種臨床方法的使用上,首先注重原型意象及其分析的方法,其次是自性及其象征,最后是移情與反移情。
詹姆斯·海爾曼(James Hillman,1926— )是原型學派的代表。實際上他自己更愿意以“原型心理學”相稱。海爾曼1953年在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接受訓練,完成分析之后留在學院工作,1959年擔任蘇黎世榮格學院的研究主任。1969年由于個人行為的原因而脫離了正統的榮格分析心理學,更加傾注于自己原型心理學的獨立性發展。他撰寫與出版了許多富有影響的心理分析專著,如:《重塑心理學》(1970)、《原型心理學》(1977)、《心靈的密碼》(1997)和《性格的力量》(1999)等,都是影響廣泛的經典之作。
2. 發展學派
發展學派強調人格發展的意義,在臨床方法上首先是注重移情與反移情,其次是自性及其象征,最后是原型意象分析。
邁克爾·佛丹(Michael Fordham,1905—1995)是發展學派的代表。他本人沒有經歷與榮格一起的分析經驗,而是接受了皮特·貝尼斯和希爾德·科茨的分析,同時也深受克萊因及其對象關系理論的影響。這都使得他傾向于獨立發展自己的觀點與理論。從1943年到1995年他去世之前,佛丹都是英國分析心理學的主要發言人,并且以其分析心理學的發展理論而著稱。佛丹的主要著作包括:《兒童的生活》(1944)、《作為個體的兒童》(1969)、《榮格心理學導論》(1966)和《榮格心理治療》(1978)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心理學,尤其分析心理學發展學派的專著。
3. 經典學派
經典學派在其理論取向方面強調自性的意義,在臨床方法上首先注重自性及其象征,其次是原型意象分析,最后是移情與反移情。
喬·漢德森(Joe Henderson,1903— )是經典學派的經典代表,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經典榮格心理分析家。他1929年開始與榮格進行心理分析,1938年回美國開業至今,雖已百歲高齡仍然工作。聽他講課與接受他的分析是一種享受。他的著作不多,但都是經典:《古代神話與現代人》(1960)、《蛇的智慧》(1963)、《洗禮的開始》(1967)、《心理觀的文化態度》(1984)和《陰影與自性》(1990)等。
瓊·辛格(June Singer)也屬于經典學派的代表。她與其丈夫理查德·辛格(Richard Singer)在蘇黎世榮格學院完成訓練,回到美國后曾于1965年參與籌建芝加哥榮格學院。瓊·辛格在芝加哥、舊金山和洛杉磯榮格學院都留下了足跡與貢獻?!缎撵`的邊界》(Boundary of the Soul)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最有影響的榮格分析心理學專著之一。
(摘自《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申荷永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第一版。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