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一種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論,包括方法與技術,這是我們的期望與努力,這種心理分析不僅可以運用在個體臨床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療的作用;而且能夠幫助人們心理的發展與創造,增進心理健康,發揮其心理教育的意義;同時,心理分析還可以在認識自我與領悟人生意義的水平上,獲得自性化體驗與“天人合一”的感受。
這是我所理解的心理分析包括的基本意義或三種水平。我并沒有把“心理分析”單純地理解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而是在中國文化心理學的基礎上,賦予其本義與廣義的內涵。就其“本義”來說,不僅僅涉及對心理分析詞語本身的理解,而且包含著對于心理分析作為職業性存在與專業工作的本源性思考,或者說,為什么要做心理分析。
許多有關心理分析的專著都是分析家撰寫的,但是對于心理分析本義性的問題,則需要設身處地,從被分析者的角度來思考,到底為什么要做心理分析。實際上,自弗洛伊德以來,榮格和后榮格,所有從事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工作的心理分析家,自己首先要作為“病人”接受分析。我也是這樣,從1993年開始,在美國與瑞士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完成了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所規定的個人心理分析過程。記得在不同的心理分析家的“接待室”等候做心理分析時,我學會了用“病人”的眼光來看待心理分析,寫下了“在接待室等候做分析(In the Waiting Room)”的筆記。這是我思考心理分析之本義的基礎。
心理分析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經歷與體驗,生活也是一種學習,包含著體驗與經歷。這也是可以加入心理分析之含義的生動內容。我自己仍然是一個學習者。于是,對于心理分析之本義與廣義的思考也就包含了學習者的意義:怎樣才能做好心理分析。
(摘自《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申荷永著,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年第一版。)
(作者:杭州東方心理分析研究所李北容。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