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碩士生 易者
其一、關于工作的內容
在川心理援助工作大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入戶排查、組織社區文化活動、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
其中入戶排查的工作主要是走進社區居民家中,了解受災情況、現在的生活情況、聆聽居民的感受,并做出判斷,是否需要跟進回訪、是否需要心理輔導。組織社區文化則是與社區和當地是行政部門相結合,共同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到一些活動中去,這些活動包括唱歌、跳舞、看電影等。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主要是針對那些較為嚴重的居民,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這三種工作是相互聯系的、相互補充:
入戶排查方便我們了解社區居民的情況,為個輔和團輔尋找人群,同時也為我們舉行什么樣的社區活動提供借鑒。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边@段話說的是要開展工作必先向地方行政人員了解情況,在災區社區開展工作也是如此,即要了解當地社區的政策、組織情況,這樣在開展活動的時候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持、遇到較少的阻力;同時還要發掘社區居民中的佼佼者,發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活動組織中來。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對心理咨詢方面的能力要求不高,是更多的志愿者都能做的事情;活躍的社區文化,也有利于紓解社區居民的負面情緒;在發動社區文化的同時,也有利于我們了解當地居民的情況,這方面與入戶排查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在此次我所在的都江堰幸福家園社區便開展了兩次社區文化活動:一次是在7月1號,舉行了“與黨一起過生日”的晚會活動。在活動中,我們排演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戲?。骸逗J娃新傳》。葫蘆娃的故事源自民間傳說,為百姓和兒童所耳熟能詳,因此受到了兒童的歡迎。雖然很多兒童事先都看過與葫蘆娃相關的動畫片,但是意外的是,在排練的時候,這些小朋友對戲劇中的人物有很強的移情:對戲劇中的妖怪(黑山老妖)出奇的憤怒,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對戲劇中的老爺爺則表現出較多的順從與擁戴。我們選擇葫蘆娃的故事主要是因為葫蘆娃的故事是許多少年兒童都知曉的,容易進入角色;另外,葫蘆娃的故事也是對此次地震的一個象征性表達(面對災難),因此,在排練葫蘆娃的故事,也是對地震中的經歷的另一種表達與演繹。
另外一次活動則是組織社區中的中老年人唱歌和跳舞,主要是民族、革命歌曲和民族舞蹈。這次活動是社區的居民主持的,我們志愿者主要是提供一些技術與物質上的支持,例如尋找歌詞、提供音響設備等。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社區居民自發的組織起來,在閑暇時間里唱歌跳舞,豐富居民的生活、活躍社區的氣氛。
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是心理援助的本職工作,也是心理援助工作的特別之處。
其二、關于心理輔導
我們在災區的心理輔導工作可以分為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兩部分。
我所從事的個輔和團輔都是以沙盤的形式:
我做了兩個小孩的沙盤個輔:其中一個三歲的R,男孩,經歷了地震,是從汶川縣城出來的,在地震中失去了奶奶,現在與媽媽住在一起,爸爸還在汶川。地震之后R內心充滿了恐懼,常常是在睡夢中大哭,難以叫醒;而且難以入睡,非要拉著媽媽的手才能睡著…(保密需要省略過程)…經過六次的沙游輔導,R內心中的恐懼感明顯減少,睡覺很平和、也很容易入睡,基本恢復正常。
這個個案能獲得了意外的成功,主要是因為:1)借助了當事人的媽媽,交會了她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是當事人最有效的治療的力量;2)沙盤游戲的親和力和沙盤本身所蘊含的治療的力量;3)本人所提供自由與保護的空間。(圖片說明:房子、可愛的動物是在災后少年兒童的沙盤中??停?/P>
第二個小孩L,男孩,七歲,新建小學的學生,經歷了地震…(保密需要省略介紹)…地震中家庭人員沒有傷亡。與R不同,L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恐懼感,就連噩夢都不做。讓L來做沙游輔導是因為發現他情緒變化大,很容易哭泣,而且還會說我想自殺!經過家訪之后了解到他在地震前被同學看作是膽小鬼…(保密需要省略介紹)…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家長反應他地震后開始撒謊、容易發怒、注意力不集中…(保密需要省略過程)…由于當事人真正親歷災難,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當事人雖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恐懼,但這并不表明他不恐懼沒有問題,從性格的改變和注意力的變化可以看出,他的恐懼感被分離了,而且是以隱匿的形式來自我表達,因此,對L進行心理輔導要相對困難;由于我們在災區的時間有限,難以建立長久的關系,所以不敢建立深入的關系,因此對他沒有進行深入的輔導。
在結束的時候,他送給我一幅畫,畫的是他一家人在家園面前,沐浴陽光…像在向我告別,作為回報,我送給他一個福娃玩具,愿福娃能給他帶來福氣……
(圖片說明:蛇和蝎子也是沙盤中的??椭?,少年兒童常常用它們來表達他們自己所體驗到的恐懼)
團體輔導同樣也是以沙游的形式進行的。共進行了兩次。團體沙游的目的是幫助災區的兒童表達地震、表達地震前后的差異,并對地震前后做一個聯結。沙游的基本過程是:首先是宣布團體沙游的規則;第二是開始團體沙游,每個人拿一個沙具,并回答兩個問題:“為何要拿這個沙具?”、“這個沙具讓我想起了什么?”。在每個人都回答完這兩個問題后,把沙具擺放在固定區間內;再各自談自己對他人的描述的感受;第三是重復第二步,直到最后一輪;最后就是重新擺放每個沙具,使之組成一幅大家都滿意的場景(沙畫)。通過團體沙游,兒童表達了地震前后的差別:地震前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其三、災區心理輔導見聞及感受
基本上是還沒有入川就先聽聞到災區的心理輔導。在入川之初,感覺災區的心理輔導缺少專業的輔導。尤其是在前期,對所謂的認知行為的暴露療法的批評,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叫專業呢?
災后的心理輔導難度很大,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一開始,基本上都會認為災后的心理輔導難在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種前提下,對于一開始所爆料的暴露療法的批評就顯得有些苛刻了。第一次,犯些錯誤是可以理解…
在我看來,這災后的心理輔導,使用什么技術、在什么理論流派下工作,這些差異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心理援助者是如何看待災后的心理輔導的?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
(圖片說明:奧特曼也是沙盤中經常出現的沙具之一,奧特曼一方面可以表征少年兒童內在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們內心的沖突,尤其是出現奧特曼與怪物對決的時候)
在我看來,災后心理輔導首先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任何想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的想法與行為是需要慎重思考的!例如,被媒體曝光的浙江某教授對某小朋友的即興記憶重組,就是忽視了心理輔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災后的心理援助多數卻是臨時性的行為,因為我們的治療師不會一直待在災區,所以需要輪換、一批批的上前線,這就造成了災后心理輔導異常復雜:第一、難以建立深入的關系。沒有關系就沒有心理治療,由于時間限制,災后的心理輔導難以長程,所以難以建立深入的關系。如果忽略這些,而強行建立深入的關系,這會對雙方造成傷害。第二、難以保持連貫性。災后心理志愿者一撥一撥的去,不同的志愿者會與災區居民建立不同的關系,難以保持其連貫性與持續性。
災后心理輔導的難點還有就是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與災區的居民建立什么樣的關系。災后的心理輔導,因為條件的限制(心理志愿者要與災區居民生活在一起)、因為其特殊性(心理志愿者通常會主動上門進行訪談),使得在后心理輔導打破了許多常規的設置:例如,會留下聯系方式、會在咨詢室外相見等。這些都是必須的,尤其是在地震后,需要打破這些設置去與居民建立關系,舒緩居民的情緒。同時,這也造成一些混論,即咨訪關系的混亂,一些心理志愿者看重了“朋友”的角色,卻忘記了自己是個心理志愿者,忘記了在咨訪關系中的“第三只眼睛”。這種混亂給災后的心理輔導帶來了一些變數,往往會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建立了特殊的關系,而這些雖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給災區居民的需要,但同時也會對災區居民帶來傷害。例如,某小朋友在地震之后受到了心理志愿者許多額外的幫助與關愛,使得他認為別人對他的關愛是自然的,他也應該得到這些…這些明顯的會對他今后的生活不利。地震救援后不久即開展的感恩教育也與此同出一轍。
災后心理輔導的另一難點就是如何開展工作。由于上述的兩大難點,也造成了這個新的難點,即開展心理輔導會存在新的難度,如如何開展實質的真正的心理輔導呢?關系變了、該如何建立咨訪關系呢?我的建議是重新拿起心理咨詢中設置的武器,即在一開始就與要輔導的居民約定好:每次咨詢的時間、時間段、方式、如何在咨詢室外接觸等。在這些設置面前,社區居民會自然變成我們的來訪者,而我們也會自然明白自己的身份與定位。強調設置,尤其是在與社區的少年兒童開展工作尤其重要!在社區中,不僅僅心理志愿者與社區兒童的接觸,社區兒童之間也會相互接觸,我們志愿者對部分人的關注會對未被關注的人造成傷害,引起他們的嫉妒,從而搞混社區兒童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更加要在咨詢室之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其四、總結:
災后的心理輔導形式可以多樣,但要想立足于心理,則很考驗我們的功夫。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要有理論的指導,而不能輕易的盲目的使用技術。對于傳統的心理咨詢中的設置,要慎重考慮,理解設置,不僅僅是要敢于打破設置,更要運用設置,保護當事人保護我們自身。
原文轉自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2309b0100b4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