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有這樣一類人:他們一心追求成功而不管有什么障礙;他們在高中時就被斷定“很有可能在不到20歲時患上心臟病”。你是這樣的人嗎?如你所見到的,有些人急于控制生活,有人卻步履舒緩,你可能會奇怪,不同的人格是否真的會影響健康。健康心理學的研究明確地表明,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在20世紀50年代,Meyer Friedman 和 Ray Rosenman 報告了從古代就受到懷疑的問題:某一族群的人格特質與患病的可能性、特別是得冠心病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著相關(Friedman & Rosenman,1974)。這些研究者確定了兩種行為模式,分別標定為類型A和類型B。A型行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是一種復雜的行為和情緒模式,包括極端好勝、富有攻擊性、缺乏耐心、有時間急迫感和懷有敵意。類型A的人通常對生活中的某些核心方面感到不滿,極富競爭性且野心勃勃,而且通常是一個孤獨者。B型行為模式(type B behavior pattern)則恰好與類型A相反——他們有較少競爭性、較少敵意等等。Friedman和Rosenman報告說那些顯示出類型A行為模式的人較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riedman & Rosenman,1974;Jenkins,1976)。
大量的研究將注意力投向了那些帶有A型行為模式的人。研究已經發現A型行為與心臟病及其他許多并發癥有關(Suls & Marco,1990;Vahtera et al.,2000)。近期的焦點在于識別A型行為模式中給人們帶來最多危險的那些因素。人格特質中表現出來的“毒性”最大的就是敵意。敵意對于健康的影響可能是因為心理原因——導致應激反應長期的過度喚醒,也可能是由于另一心理原因——導致帶有敵意的個體養成不良的健康習慣,而且躲避社會支持。好消息是,減少類型A行為模式的行為治療已經在許多情況中取得了成功。如果你認識到自己懷有敵意的話,你最好為了維護自己的健康而去尋找一些干預方式。
類型A和它的反面,類型B,最初都是用來解釋行為和冠心病之間的關系。最近,研究者已經提出了第三種行為族群,稱作C型行為模式(type C behavior pattern),可以用來預測哪些個體容易患上癌癥或者加速他們的癌癥病程(Eysenck,1994;Temoshok & Dreher,1992)?!邦愋虲被描述成為‘善良’,隱忍或自我犧牲,合作且愉快,不果斷,耐心,服從外部權威,而且不將消極情緒外露,特別是氣憤情緒”(Temoshok,1990,p.209)。類型C行為同有助于減慢癌癥或其它嚴重疾病進程的“斗志”相矛盾。研究者已經發現了斗志的作用,比如說,對于那些被診斷患上了艾滋病的人。那些不愿意接受他們注定會死亡的現實的個體通常要比那些認命了的個體生存的時間長。
總之,類型C個體的被動性并不是面對疾病的最好辦法?;叵霕酚^這一概念,我們看到那些樂觀的個體將失敗進行外部歸因,歸于事件的不穩定和變動(Seligman,1991)。這種應對風格對于樂觀者的健康有很大影響。研究者已經證明,樂觀主義對于免疫系統存在影響(Segerstrom et al.,1998)。樂觀的人較少患有疾病的軀體癥狀,通常更加健康,壽命更長。積極的態度可以減少軀體體驗到的慢性應激,并使你更有可能做出健康的行為。
(原文出處:《心理學與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壘 王甦等譯,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