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真的愛我
文章來源:http://book.sina.com.cn
衡量真愛的兩把尺子:
1、真愛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
2、真愛行為助長個體的責任感
“媽媽,你最愛誰?是爸爸?還是我?”
四歲的兒子方方,眼睛瞪得溜園,期待著我的答復。我正忙著學習烤蛋糕,不經意地說了一句:“當然是都愛囉?!?
“那不行!到底誰是第一名?”望著兒子漲得通紅的小臉,我方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肅性。放下手里的活兒,我坐在方方的小桌子旁邊,用他的彩色畫筆,并排地描了幾個小方格,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說:“我的心里有好多小房間,每個里面都裝著對一個人的愛。愛就是愛,沒有第一第二,也沒有多和少?!眱鹤铀贫嵌攸c點頭,顯然有些失望。
愛的全新定義
今天,愛可是個全世界的時尚字眼?!皭勰銢]商量”、“讓愛做主”、“將愛情進行到底”、“愛江山更愛美人”…… 在美國的自我幫助書籍和流行小說中,也是“愛”字大泛濫。忙著教給夫妻如何做愛,妻子如何拴住丈夫的愛心,父母如何愛護孩子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對于什么是愛,反而越來越感到糊涂了。來心理咨詢和心理熱線的人,只要說到愛,都是迷茫得一頭霧水。
打是親?罵是愛?
小龍語文考試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頓,并且告訴我:“就這么一個孩子,我們愛得不得了。打他也是為了他好,再這樣下去,他以后連個象樣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辦?”
挨了打的小龍,更加討厭上語文課。甚至,遇見了給自己52分的張老師,扭頭就跑。他覺
得張老師不喜歡他,所以給了壞分數。期末考試,小龍的語文還是不及格,為了害怕再挨打,
他索性把成績單給撕了,躲在同學家里,不敢回家。
你怎么看這件事?小龍的父親對我說:“打是親,罵是愛,我怎么就不打鄰居的孩子???”
按照中國的傳統,家長和教書先生打孩子,是為了讓他們有出息、有前途,是“愛”孩子的
行為??墒墙Y果呢?非但小龍的語文成績毫無長進,從此,他還對語文老師和語文課產生了
厭惡感。顯然,小龍消受不了父親的“愛”。讓我們再來看看,一個美國家庭的真例。
牧師家的故事
一位美國的牧師,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癥,他的兩個兒子已經從大學輟學,住在家里接受精神科治療,為此,他很不情愿地去見心理醫生——派克博士。盡管他的整個家庭已經陷入了“病態”,這位牧師卻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對于家庭成員的心理病態所起的作用。他很委屈地說:“我竭盡全力去照顧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除了睡覺之外,我每時每刻都在關心他們?!?
醫生仔細詢問了牧師的家庭狀況,發現他為了滿足妻子與孩子們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勞作。盡管他覺得兒子們應該付出更多努力變得自立,他還是給他們分別買了新汽車,并為他們支付汽車保險。盡管他自己很不喜歡進城,而且討厭聽歌劇,但是,他還是每個周末都帶妻子到城里的歌劇院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將自己在家的幾乎全部的自由時間,用于照顧妻子和孩子,而他們三人整天呆在家里,一點家務事都不做。
醫生問道:“難道你不厭煩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貢獻給他們嗎?”“當然煩了,”他回答說,“但是有什么辦法?我愛他們,如果我不照顧他們,那他們多可憐呀!我是太關心他們了,永遠不會在他們有需要而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自己站在那兒袖手旁觀。我也許不是一個最出色的男人,但是,至少我懂得愛與關心?!?
顯然,這位牧師沒有意識到,正是他自己的行為,促使了家庭的幼稚化。他總是把妻子稱作“我的貓崽”;而把他那兩個已經長大成人、健壯魁梧的兒子稱作“我的小寶貝”。他不能理解,愛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給予活動,愛要求另一個人的完全參與——使用他們的頭腦和心智。他不明白,很多時候,不給予其實比給予,需要更多的勇氣。而且培養獨立性要比照顧那些原本可以照顧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種真愛行為。此外,他還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憤怒、不滿與期望,這對于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經過幾次心理治療,牧師逐漸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并且開始做出改變。他停止不適當地照料家里的每一個人。當他的兒子沒有參與家務勞動的時候,能夠公開表示自己的憤怒。他拒絕繼續為兒子的汽車支付汽車保險費,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想開車,就必須自己去工作,掙錢買保險?!彼€建議妻子應該自己一個人去紐約聽歌劇。
在施行這些改變的時候,他面臨著變成一個“壞人”的危險,而且不得不放棄他以前作為家庭全部需要的提供者所具有的全權控制地位。一開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對他的變化表示憤怒。但是不久,一個兒子回去上大學了,另一個兒子找到一份比較好的工作,并且搬到自己租的公寓里去住,交上了女朋友。他的妻子開始享受自己的獨立生活,按自己的方式成長起來。這位牧師則發現,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也變得更加有樂趣了。
牧師家里發生的事情,對你并不陌生吧?因為在今天中國的家庭里,父母面對自己的獨生兒女,也常常陷入相似的困境??上е袊€沒有派克博士那樣合格的心理醫生,不能教給來訪者,什么是真正的愛,怎樣去愛。我是從派克博士的書中,開始領會愛之真諦的。
在我的記憶中,美國198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從北京傳來了噩耗,我最親愛的父親與世長辭。在極度的悲慟之中,我翻開派克博士的暢銷書《無路之行》* ,看著他給愛下的定義,我愣住了。
愛,是一種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I define love thu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這句話翻譯成中文以后,變得有些生澀,但是英文原文卻具有非凡的震撼力。細細咀嚼之后,觀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為,很多模糊不清的事情變得清晰起來。
在此基礎上,美國的家庭心理治療家——保羅博士夫婦在《假如你真的愛我》一書中,將這個精辟的定義,用更加明晰、易懂的兩句話展開:
1、真愛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
2、真愛行為助長個體的責任感
有了這兩把尺子,我們便可以比較容易地衡量我們的各種行為、分析我們的情感,判斷它們是不是真愛。
用愛的第一把尺子,衡量父親打小龍的行為,是非愛行為。因為打小龍,不能解決他學不好語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小龍的情感和精神沒有成長進步。如果父親真的愛兒子,應該和他坐下來,好好一同查看,究竟孩子在學習語文的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具體困難,找出解決的辦法來。如果父親是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設法請求別人來幫助。但是,這需要父親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財力。
另外,父親打兒子,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在這種情緒中,含有對自己文化底子薄的羞愧,以及對自己隨時有可能下崗的焦慮。把這些負面情緒,借著小龍的學習問題,發泄在兒子身上,是很不公平的,對父親自身的提高也毫無裨益。所以,小龍父親的行為,從自身成長的角度講,也不愛他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路之行》的英文原文為The Road Less Traveled,作者M.Scott Peck,M.D. 該書在臺灣翻譯出版時,被誤譯為《心靈地圖》,恰恰違背了原名中,世上無人可以為他人繪制心路歷程,每個人必須摸索自己的心靈之旅的深刻涵義。
用愛的第二把尺子衡量牧師的前后行為,顯然,前者屬于非愛行為,因為它們抑制了其他家庭成員自身的情感和精神能力的成長。經過心理治療,牧師被修正的行為是真愛行為。由于他的改變,使得每個家庭成員有了自身發展的空間,逐步承擔起他自己應負的責任,助長了每個人的獨立自主能力和責任感。
“給予”不是愛
從古至今,饑餓的母親把食物省給孩子吃;一個人把性命獻給自己心愛的人,都是愛的明證,都是被頌揚的美德。今天,這些定論還靈驗嗎?好像接受給予的人,再也不像過去那樣有感激之心了。
我經常聽到家長們感嘆,“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比起我們小時候,要什么有什么?!蔽业囊粚ε笥逊蚱蘅嘀?,無可奈何地開玩笑說:“我們家,兩個貧農,養了一個小地主?!弊尲议L更加困惑的是:“我們什么都替她做了,長到十七、八歲,連自己的內褲、襪子都沒洗過,就是為了給她騰出時間來學習,可是她就是不愛學!什么興趣也沒有?你說這孩子是怎么了?”
答案是,家長給予孩子的物質條件太多了,飽和了他們的基本欲望,使得他們失去了做事情的原始動力。人的行為動力(motivation)和人的欲望(desire) 是平行的,這是一條最基本的行為/心理學原理。如果我不渴,就不會去找水喝??实迷絽柡?,喝水的欲望越強,尋找水的動力就越大,行動也就越積極。
然而,今天中國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在家長的悉心呵護下,不能直接體驗到生存的壓力,同時,應試教育又扼殺了他們天生喜愛學習的好奇心,當然要失去學習動力。其實,并非現今中國的孩子如此。80年代,美國科學家在芝加哥做過一個統計,第一代菲律賓移民的孩子,學習成績比同年齡的其他學生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但是他們的第三代,學習成績就和所有的孩子沒有什么差別了。原因是,第一代移民的生活很艱苦,他們的孩子有很多欲望不能被滿足,使得孩子們不得不自己非常努力。但是等到這批孩子長大成人,為人父母的時候,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了優越的生活條件。結果是,他們的孩子,因此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用我們兩把真愛的尺子衡量,菲律賓第二代移民父母,對孩子的作法是非愛行為。因為他們的作法,不是從孩子的情感和精神成長的需要出發的,而是他們自己的感情需要。下面就來看看我們的深層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