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
有一部培訓心理治療師的英文錄影帶,內容是關于母嬰之間互動關系的,看完后印象非常深刻。
看錄影帶之前,老師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母親的背景:29歲,出身名門,各方面都幾近完美。有金融方面的碩士學位,在一家著名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年薪是一般工人的十多倍。其夫大她四歲,某大學博士、副教授。兩人兩年前結婚。錄像是在他們的兒子八個月時拍攝的。開始放錄像。豪華的房間,豪華的家具,雖然兒子還小,但一個二十余平方米的房間里已經放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
孩子的母親一如大
看完錄像,老師給學生作講解。他說,在攝像機發明之后,心理學家用它來研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的母嬰關系。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與他早年跟父母的關系直接相關;或者換句話說,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造就了孩子的人格。通過攝像機這樣的科技產品,我們能夠準確地記錄在母嬰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并可以通過觀察推斷發生的這些事件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老師接著說,這部片子是二十多年前心理學家拍攝的很多片子中的一部。它之所以很有價值,是因為二十多年以后,片中的嬰兒長大了,卻因嚴重的人格障礙去看心理醫生。從這位母親的資料中我們知道,她是一位來自很好的家庭、受過很好的教育、又生活得很美滿的女性。她的一切都近乎完美,而且,她也確實是一位對一切都要求完美的人。在做母親之后,她同樣會要求自己是一個完美的母親,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不好。但是,孩子是“不完美”的,他們會弄臟衣褲或床單,會無緣無故地哭,會做這樣那樣的“錯事”,等等。
一個過分追求完美的母親,會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是自己的不完美,這會使她產生前所未有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可以直接導致她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加強她對孩子的控制,以便使孩子更加接近她所要求的完美的標準。
從錄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想了一切辦法使孩子不哭,但沒有用,母親就開始變得焦躁起來。我們可以推測一下,母親的心理活動可能是這樣的:我做了這么多努力,你還是哭,這說明我不是一個好母親。然后內心里開始堆積憤怒,這一憤怒也許開始的時候是針對孩子的,因為孩子的糟糕的狀態打擊了母親的自我完美感。但是,她不會允許自己將憤怒直接發泄到孩子身上,她唯一能夠允許自己做的,就是以高標準作為“幌子”來要求孩子。這樣的心理活動被掩蓋在她內心深處,連她自己都不會意識得到。在可以意識得到的層面,她會這樣安慰自己: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是為了使他將來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除了這樣的錄像研究之外,還有其他形式的研究都證明,在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母親的養育下,孩子會受到過多的控制,他的先天的、本真的生命力會受到壓制,他也許會成為一個非常符合社會和他人的要求的人,但他很難成為一個自我得到了充分發展的人。
孔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翻譯成白話就是:一個人,如果他先天的特質超過了文化對他的影響,那他就會顯得過于野性;如果文化的影響勝過他的先天特質,那他就會顯得過于酸腐,不知變通。按照魯迅的說法,文化就是限定,就是讓人在一系列的規則下待人接物。對人類的每一個個體來說,文化的限定作用是通過父母來傳承的。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就遇到過很多青少年案例,這些青少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不幸地”都有一個近乎“完美”的母親。作為心理治療師跟這樣的母親打交道,很多時候會覺得很難受。比如她會同樣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治療師,似乎治療師只有一切都聽她的才能夠解決她孩子的問題。治療師當然不會聽她的,如果聽她的就只會讓他的孩子再遭受一次傷害。治療師要做的是溫和地排除“完美”母親的干擾,與她的孩子建立一種全新的、沒有過度控制的關系,讓孩子的自我慢慢地成長。也許,對這樣的“完美”的母親來說,真正的完美應該是再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為了孩子,同時也為了自己。實際上有很多的母親已經在這樣做了,用其中幾位母親的話說,這樣的學習,使她們能夠跟孩子一起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