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少女瘦得皮包骨。
她說:“你們看我的模樣,就知道我有問題,但是我當初不知道這是一種病,只知道工作壓力很大,自己又缺乏社交活動,不知不覺地就把情緒發泄在食物上?!?br/>
填不滿的洞
少女繼續說道:“最初是因為忙著工作,不吃午餐,晚飯時又吃得過飽,早上醒來更加不用早餐,漸漸地一天三餐都集中在晚飯上,吃飽了也不離席,白天滴水不沾,晚上卻大喝特喝,把家中的水都喝干了,就喝自來水,喝到嘔吐為止?!?br/>
她說:“我什么壓力都能承受,只要晚上吃一大頓。一直吃,一直吃,心中有一種空虛,像一個洞,怎么也填不滿……”
這少女患的是進食障礙,已經患了10年。
進食障礙的范圍,一般是包括厭食或暴食,而且往往會由厭食變成暴食,又由暴食變回厭食。病者以15~25歲的少女為多,死亡率達20%,患者同時情緒低落,有自殺傾向。
另一位女病人說:“我自小就很愛我的爸媽,我有3個兄弟,媽媽把食物分給我們,我卻總是不敢多取,要留一份給媽媽。有時做夢被人追殺,在夢中也覺得自己要以保護家人為主,但是我入院留醫時,曾經這樣想,如果我媽就睡在鄰床,我要選擇救她一命重要,還是自己瘦一磅重要,我會選擇自己多瘦一磅……”
病人大集會
這是一個60人的集會,大部分是患進食障礙的病人以及他們的家人。大家分享彼此的經驗及苦惱。
這是一個奇怪的心理病,很多人歸罪于我們這個愛瘦不愛肥的社會大文化?!俺鯋奂氀?,宮中多餓死?!逼鋵?,審美觀念只是問題的一部分,還有很大的因素,是心理上的不平衡。
病人很多都是甚有天分,也是完美主義者,工作能力高,但是缺乏自信心、缺少朋友,困擾在一份挫敗感中,不自覺地就借食物消愁,食物成了他們的心魔。
一位父親說,他起初知道女兒發病時,以為叫她進食就可能解決問題,結果為了食物,與女兒糾纏得天翻地覆。
他說:“作為父母,最可怕的地方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病癥,甚至不知是病,結果愈慌愈亂?!?br/>
成立支持小組
這對父母極力在香港推行一個進食障礙的支持小組,協助別的父母在面臨同樣情況時,知道如何面對。
我被邀參加這個會議,聽著病人及家人陳述他們每個不同的故事,只覺得比書本上的描寫及專家的報道更為有力動人。
食物本是最容易滿足人心的一項發現,沒想對于患進食障礙的人,進食如同打仗,糧食竟成為作賤自己身體的工具。
但是這并非一種“飲食病”,而是一種“家庭病”,因為不單病者苦惱,家人一樣苦惱。話題盡是放在食物上去,骨子里卻是充滿著愛與恨,控制與反控制。
控制與反控制
一位母親作了一個很切實的自我反省,她說:“我的兒子本來很聽話,但是我們一家三代,給他的壓力很大。他覺得做別的事情不成功,起碼可以用減肥成功來回報家人?!?br/>
“我起初見他消瘦時,還讓他教我減肥之道,后來知道他發生問題,苦苦要求他吃一只雞蛋,也要花上三天時間。
“也許我把兒子看得太緊,沒有給他足夠的發展空間,他說我是一盞大燈,老是照向他。但是對我來說,愛心是食物,他拒絕食物,就像拒絕了我的愛……”
有學派認為這是一種“成長病”,青年人要在父母及社會中找到自己的適當空間,實在不容易。如果缺乏一種自我成功的感覺,有時真的會視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為束縛,拿不起,放不下。不能面對人際關系的矛盾,只有關起門來秘密地與自己的身體作對,食物才能成為一件得心應手的武器。
因此,心病還須心藥醫。一位女病人說:心中的那一股空虛、那一個洞,只有不斷地用食物,或別的東西塞進去能感到踏實,但往往是愈塞愈空洞。
面對成長的困難,只有直接面對自己與家人及人際間的不如意,才是走出心魔的第一步。
文章來源:南京心理咨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