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戒除網癮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網癮形成機理如同煙癮、酒癮、毒癮一樣,同樣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鞏固、習慣化的過程。上網是操作過程,網上嘗到的"甜頭"是強化物,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稱為強化,多次強化后,便形成了"網癮"操作性條件反射。癮對人都有害,煙癮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網癮則可妨礙學習進步,養成說謊惡習,疏遠家庭,損傷網癮者的身心健康,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并降低個體免疫力。網癮本身即是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需要診斷、治療。
有了網癮如何消除呢?既然網癮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條件反射的關鍵是強化,即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所以消除網癮的辦法便是逐步不強化,使上網操作逐漸減少并不和強化物結合,網癮便很易根除。
具體辦法是認知行為療法。
1.認知。家長和網癮孩子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確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務,身心健康是青少年發育、發展的關鍵。然后理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上網要錢,而錢不夠便會養成說謊的習慣,上網占用時間過多會疏遠親情與友誼,不利心理發展。與此同時,家長還要主動與老師配合。
2.系統脫敏。家長與網癮孩子雙方協商,定出總體計劃,在兩個月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如原來每天沉迷網吧8小時以上,則第一周減為6小時,第二周4小時,第三周3小時,第四周2小時。網癮者能按計劃執行則給予獎勵(用代幣制),即每周發給適當的代幣,到月終換為現金。做不到時則罰,但不可打、罵,而是將孩子最喜歡的食物、娛樂、看電視或其他活動予以減少,如不給吃快餐,不給吃冰淇淋等。這樣,兩個月內會消除網癮。
3.代替療法。青少年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所以不讓其上網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4.厭惡療法。叫孩子左手腕帶上粗的橡皮筋,當孩子有上網念頭時立即用右手拉彈橡皮筋,橡皮筋回彈便會產生疼痛感,轉移并壓制上網的念頭。拉彈的同時,孩子還要提醒自己,網癮有危害。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壓制上網的念頭。
青少年網癮心理分析及對策
一定程度上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優點,又有信息量大、傳播及時方便、價格低廉等特點,已逐漸成為人們交換和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一種主要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的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癥”也隨之而現。這種心理障礙的主要癥狀為:大量的時間花在上網或與上網有關的活動上,以至于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時間內不上網,就會出現類似戒斷癥狀的表現,如焦慮、煩躁不安等。調查表明,在我國,上網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癥也主要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沒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網絡對他們來說格外有吸引力,我們經??梢钥吹疥P于學生沉溺于網吧而荒廢學業的報道。因此,探究“網絡成癮癥”發生的心理機制,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是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的發生是與青少年處于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分不開的。在青少年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種種矛盾現象,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閉鎖性與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與認識水平的矛盾、性沖動與自控力的矛盾、要求理解與難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等。而網絡是對現實社會的虛擬和“克隆”,如果青少年的上述矛盾心理在現實社會中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與釋放,再加上其心理特征的影響,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找到緩解這些矛盾的途徑而不能自拔。
具體地說,引起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的心理機制主要表現在:
1、閉鎖性與交友意向的矛盾影響下的交往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期是個體交往需要最強烈的時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會化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經驗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自閉與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懼等,從而導致在現實中交往的失敗,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在網絡上的交往具備了人際交往的所有條件與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過電子郵件、網上聊天等手段進行聯系與交流,這就使交往雙方逃避了在現實交流中必須要面對面的壓力,而且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的身份、年齡甚至性別,以一個“虛擬”的“我”來與對方進行交往,就使部分青少年覺得這種交往方式更隨意、沒有壓力,既避免了現實中交往的緊張、不適應的心理,又滿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漸地樂此不疲。
2、性沖動與自控力的矛盾影響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正處于性意識從萌發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且時常被性意識和性沖動所困擾。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堅強,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較差,再加上在當前獲得正健康性知識 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會有一種強烈的性好奇心理。而在互聯網上,卻充斥著各種與黃色、暴力有關的內容。據有關調查,互聯網上的與娛樂有關的內容中,有47%與色情內容有關,并且與其它媒體的有關內容不同的是,互聯網上的這類內容幾乎是對任何對象都不加限制的。這就會使得青少年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有關信息后而不能自拔。
3、求知欲與認識水平的矛盾影響下的“信息占有”心理與探索心理的作用。青少年個體求知欲旺盛,獲得和占有信息的需要較強烈。而互聯網上的信息豐富、直觀,形式豐富多樣,易于理解和接受。這一切都會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使他們成為“天然的網民”。但如果分不清這些大量信息的實質,不加選擇地接受和占有,就容易走入誤區。在這種心態作用下的“網絡成癮癥”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每天從網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載和學習使用盡可能多的、而實際并不急需的軟件,登記注冊大量的免費信箱,嘗試從網上購買商品和服務,參加與互聯網有關的活動等,嚴重者甚至表現出一種類似強迫的癥狀。另一種類型是對網絡技術與安全具有強烈的探究欲,并以攻擊和破壞網站、非法進入機密網站來顯示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就感,成為網絡“黑客”。
4、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影響下的幻想、玩樂心理的作用。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容易脫離現實,看不到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距離,從而沉溺于幻想不能自拔。電子游戲給他們的這種心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現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電子游戲,是因為在玩電子游戲的過程中,個體始終存在一種“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為游戲中具有超強本領的英雄人物,最終能通過努力完成偉大的使命,以此獲得成就感。再加上電子游戲中多媒體和三維技術的運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們樂此不彼,達到癡迷的程度。而網絡上的游戲資源更為豐富、獲得更為方便,并且可以通過“聯機”,從傳統的電子游戲的人與電腦的互動變為雙方各操縱一臺計算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且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據調查,多數中學生上網的最主要活動就是玩游戲。
那么這些網絡游戲、網絡聊天以及不健康的網站對成長中的青少年有什么危害呢?
1、長時間上網會使他們迷失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產生隔閡,不愿意和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導致其人格的異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
2、嚴重迷戀網絡還可能使青少年產生精神上癮癥狀。一旦離開網絡,他們便會產生精神障礙和異常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常常表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性格怪異。
3、網上的世界既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又是現實世界的扭曲的表現?,F實中的事物,在網上容易被夸大,甚至于變為相反的東西。這樣的互聯網容易造成人們角色的混亂?;ミB網是一個“身份喪失”的地方。在網上你不僅可以匿名,而且還可以匿藏于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比如生活中一個善良的女孩可以在網上扮成一個強悍而霸道的土匪,或者在聊天室里扮成男性找一個“女”朋友。即使是成年人,面對這樣的一個虛擬的世界,稍不留神也會迷失方向。對于涉世未深的少年,現實中的世界已經使他們感到迷惘,更何況是沒有坐標的網絡世界,這無疑對他們健康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教育方面的有益的信息和服務,但是,也同時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健康的東西,例如色情、暴力、賭博、迷信等等。青少年情感情緒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對刺激——反應模式產生依賴。而互聯網上的不良的元素,恰恰是很具有誘惑力、易刺激人的感觀,一旦青少年對其產生了依賴,沉溺于其中的話,必然會阻礙其建立正確的認知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如何判斷是否患上“網絡成癮癥”呢?
網絡成癮癥自我診斷標準:
1、上網已經占據了你的身心。
2、只有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的時間比預定時間長。
3、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沖動。
4、每當因特網線路被掐斷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5、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
6、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因特網的程度。
7、因為迷戀因特網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8、在投入大量金錢、時間、和精力時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卻仍然忍不住還要上網。
9、因為長時間迷戀因特網導致睡眠節律紊亂(如晝夜顛倒)、倦怠、顫抖、視力減退、頭痛、頭暈、食欲不振等軀體癥狀。
說明:如果一個人上網的時間符合上述標準,但沒有影響到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沒有伴發精神癥狀、軀體癥狀、心理障礙及戒斷反應,只能稱為網迷,只是需要的是心理干預,否則就會進一步發展成為網絡成癮癥。 如果有4項或4項以上表現,同時每日上網時間大于4小時以上,一周上網時間大于5天,并已持續一年以上,并且伴有精神癥狀、軀體癥狀,那就表明你患上了“網絡成癮癥”。
針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對策建議
1、加強對學生的認知教育和德育教育。要讓他們知道,互聯網頂多也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互聯網以外同樣有很多精彩、有趣的事物,互聯網永遠不可能、也不應該為我們生活的全部。教育他們分清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告訴他們什么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引導青少年分清網上的善惡,把道德教育作為防止青少年接觸網上不良信息的根本措施。
2、父母應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加強對孩子的精神關懷。家長應該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給孩子以精神上的關懷、理解與安慰。如家長可經常與孩子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共同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活動,尊重孩子的認知,滿足孩子對精神之愛的需求,就可以減少孩子上網的欲望。
3、積極采取措施轉移孩子注意力,將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向正確的軌道。家長和老師應設法引導青少年的求知方向。從青少年積極向上的心理特性出發,幫助其樹立起遠大的目標,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增強其自制能力。如學校經常性地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長期主辦各種興趣小組,針對學生的特長與興趣,舉辦各種特色培訓班,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有益的團體活動等,有意識地將青少年的視線從上網中轉移出來。
4、開展健康的性知識教育,消除青少年對性的苦悶和神秘感。家長和老師可通過適當方式,對其進行性知識教育。對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性生理現象和性困惑,切不可覺得不便談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學校應及時開展的性知識教育,使青少年對性有個正確的認識,以減少其對黃色網站的熱衷。
5、青少年應加強自身的心理品質與控制力鍛煉。首先,青少年應樹立一個堅定正確的奮斗目標,以此為動力培養自己的控制力與忍耐力。其次,加強自身情操的陶冶,對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積極與外部溝通,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等方面的外部支持。如自己難以控制自己,還可讓家長參與進來監督自己。
6、必要時可求助于心理醫生、教育專家這類專業人士來對孩子進行指導。
文章來源:中國心理咨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