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稱交互抑制法,是沃爾帕在20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一種行為療法。其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即經典的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華生(1920)通過條件反射實驗成功地使得11個月的嬰兒艾伯特對大白鼠產生了恐怖癥。并提出了條件性恐怖(如艾伯特的恐怖行為)的減輕和消除辦法,認為有四種可能的策略來克服這種條件反射:(1)通過實驗性消退方法;(2)通過在引起恐懼的客體周圍進行“建設性”活動的方法;(3)在感到恐懼的客體存在的條件下,通過給兒童吃糖的方式“重建反射”;(4)在恐懼客體存在時刺激催情帶的方法。
1924年他提出了一個能減輕或者消除條件性恐怖的最有效的辦法,即“去條件化技術”,也就是在恐怖物體出現的同時伴隨產生一個愉快事情使之發生競爭反應。
1958年南非的沃爾帕正式發表了《交互抑制心理療法》一書,他認為神經癥的起因是在焦慮情境中原來不引起焦慮的中性刺激與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成為較為牢固的焦慮刺激,產生異常的焦慮情緒或緊張行為,即神經癥是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不適應行為。因此,要治療這種不適應行為必需應用學習的法則。這種方法最初在動物實驗中應用,后來他將上述實驗和理論引用于人類,在臨床上用以治療神經癥,提出一種叫“系統脫敏法”的行為治療技術。它是整個行為療法中最早被系統應用的方法之一。
最初,沃爾帕是在動物實驗中應用此法的。他把一只貓置于籠子里,每當食物出現引起貓的進食反應時,即施以強烈電擊。多次重復后,貓即產生強烈的恐懼反應,拒絕進食。最后發展到對籠子和實驗室內的整個環境都產生恐懼反應。即形成了所謂“實驗性恐怖癥”。然后,沃爾帕用系統脫敏法對貓進行矯治,逐漸使貓消除恐懼反應,只要不再有電擊,最終回到籠中進食也不再產生恐懼。
此后,沃爾帕便把系統脫敏療法廣泛運用于人類的臨床實踐。實施這種療法時,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異常行為表現(如焦慮和恐懼)是由什么樣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慮反應由弱到強按次序排列成“焦慮階層”。然后教會患者一種與焦慮、恐懼相抗衡的反應方式,即松弛反應,使患者感到輕松而解除焦慮;進而把松弛反應技術逐步地、有系統地和那些由弱到強的焦慮階層同時配對出現,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應去抑制那些較弱的焦慮反應,然后抑制那些較強的焦慮反應)。這樣循序漸進地,有系統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條件反射(即學習)而形成的、強弱不同的焦慮反應,由弱到強一個一個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強烈的焦慮反應(即我們所要治療的靶行為)也予以消除(即脫敏)。異常行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種習慣于接觸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為,這就是系統脫敏療法。由于在系統脫敏治療過程中,醫師的鼓勵、贊許對病人的操作訓練起著強化作用,使病人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慮,這樣,恐怖行為就會自然消退。換句話講,治療醫師有步驟地讓病人在放松狀態下想象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處于放松狀態,病人一般不會出現回避行為,并且能直接體驗到平靜和放松的情緒,因而原先恐怖反應的強化因素被消除,這樣經過反復多次以后,病人的與焦慮和回避行為就會逐步減退和削弱。因此,系統脫敏療法不僅以經典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為基礎,而且也融合了操作條件反射的部分理論—即斯金納的正性強化和自然消退原則。
摘自:《大學生心理咨詢技術與案例》。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李江雪老師。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