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心理暗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那么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或自己的影響呢?
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后做出的。這種決策和判斷就是一般所說的“主見”。一個“自我”比較健康完整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非圣賢,“自我”就難免存有瑕疵甚至缺陷,完美無暇的“自我”實屬罕見。那么,“自我”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并不總是那么有把握、有主見的?!白晕摇钡牟煌昝?、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我們每個人由于外界環境和自身的閱歷的影響,自我的發展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不足,因而我們在某些時間或某個場合可能對自己的決定不是那么有信心,甚至是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決斷是好,此時此地,可能就是心理暗示展現自己的絕佳時機。那么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或者幼稚的話,這個人就很容易被別人或者自己的心理暗示所占領和統治。這種人好像墻頭草,沒有個人的見解,常常隨著別人的只言片語而思維或行動,通常依賴傾向比較嚴重。因而,為了免于淪為心理暗示的玩偶,我們就要加強自我,發展自我。
摘自:《大學生心理咨詢技術與案例》。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李江雪老師。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