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繪畫進行判斷,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治療實踐方面的經驗,包括對治療過程的理解和把握,還有對移情、反移情關系的認識和敏感度等。而另一個對繪畫判斷最為重要的技術就是“共情”。我們判斷繪畫并不是根據某個“手冊”進行機械的理性判別,繪畫不是符號,不同于將一種數碼格式轉化為另一種格式,而是需要情感上的“設身處地”的品味。這是治療師的經驗,但更是治療師的“功力”。這種被我們稱為“功力”的、通過繪畫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一種直覺的鍛煉,更是一種藝術的天賦。在判斷繪畫的時候,一切之前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都僅僅是一個印證的作用,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學會觀察繪畫者的一切細微之處,觀察繪畫的細節和一切你直覺上感到“重要的心靈內容在呈現”的瞬間。通過深刻地沉浸在繪畫以及繪畫者的世界中,你可以接觸到一個具有真實生命的心靈,此時,心弦之間產生了共鳴,你才可以對這個心靈的真實進行獨特的描繪,因此,繪畫是一種媒介,是一扇心靈的門,你借助它進入這個世界。繪畫的語言是象征,繪畫的呈現是一個生命的呈現,我們永遠要記住把每一幅畫作當作一個生命去對待,不要在真正接觸到它的真實之前就妄加解釋,在接觸到它之后也不要濫用解釋,解釋對于心靈永遠只是參考。然而,在解釋中我們很容易犯錯誤,以為繪畫測驗的目的就是解釋,但事實并非如此,繪畫測驗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觀察和描述心靈,就像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一樣,我們理解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只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世界的原貌是未知的或不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