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國心理學家,智商高達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偉大的先知,猶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美學,主要著作是《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的境界》等。他沒有美學專著,其美學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學理論中的。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其美學理論提供了心理學基礎。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創造美和欣賞美,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需要源于人的內在沖動,審美活動因而成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的必要途徑。審美活動的形象性、無直接功利性、超時空性、主客體交融性,使之對完美人格的創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審美與完美的緊密關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內容豐富的性質。這樣,通過審美活動,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審美活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高峰體驗可以通過審美活動以外的知覺印象的尋求獲得,只要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覺印象的活動,都可能帶來高峰體驗,如愛的體驗、神秘的體驗、創造的體驗等等。高峰體驗中主客體合一,既無我,也無他人或他物;對于對象的體驗被幻化為整個世界;同時意義和價值被返回給審美主體;主體的情緒是完美和狂喜,主體在這時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發揮全部智能。
馬斯洛認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張完美人性的可以實現性,是一種樂觀主義的美學,但他離開社會實踐談審美體驗、審美活動,有抽象、片面之嫌。
主要著作: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793139
《動機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
《科學心理學》(1967)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后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志的首任編輯。
著名哲學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為你自己!馬斯洛在自己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不僅將畢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證明了這一思想,成功地樹立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形象?!都~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于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的確,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而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