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克萊因在理論和技術上的創新
克萊因對于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貢獻,分為理論和技術兩個層面。從理論上來說:1.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把內驅力的無目的性轉變為“先天的而且不可分離地指向客體”,強調其指向性和對象性;2.重視早期的母嬰關系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強調內外客體的重要性;3.重視兒童的潛意識幻想,重視內投、投射、認同等防御機制,總結出分裂、投射性認同、修復等新的防御機制;4.重視前俄底浦斯情結期的研究,提出偏執性心態和分裂樣心態概念,為人們理解 1周歲之前的嬰兒心理結構提供了概念框架和研究工具,深化了精神分析的兒童心理學思想。從技術層面來看,克萊因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兒童精神分析的經典技術———游戲治療,解決了兒童分析中的技術難題,得以遵循傳統的分析準則:與兒童建立標準的類似成人的分析情境,嚴格規定分析的時間,保持分析者的中立性,采用移情解釋。自克萊因之后,游戲治療成為兒童分析的主要技術手段,并被眾多的分析者所采用??巳R因在臨床領域的另一貢獻是開創了兒童精神病的治療和研究,打破了精神病和自戀性癥狀無法形成移情,不宜分析治療的神話,擴大了精神分析的治療范圍,刺激了兒童和成人的精神病病理學的研究。
(二) 克萊因學派的理論進展
盡管克萊因早在 20世紀 60年代就已去世,但她所提出的諸如內部客體、投射性認同、象征形成等理論觀點以及由她創立的游戲治療技術仍然是吸引分析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在她的已有觀點的基礎上,人們從理論或臨床的角度進行了諸多驗證、擴展和深化,這些研究者之中不僅包括克萊因學派的第二、第三代成員,也不乏受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影響的精神分析學者,如英國的溫尼克特、美國的克恩伯格等人。下面即簡述后克萊因學派主要成員的觀點。
1.貝恩的“攝受功能”觀
貝恩 (1897—1979)是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學派的第二代成員或后克萊因學派的成員之一。他于1970年代去美國,建立了“克萊因方向的分析者”(Klein orientated analysts)小組,使克萊因學派在北美開始產生影響力。在他去世前幾個月在英國創建克萊因學派信念指導下的分析小組。
投射性認同是客體關系理論的核心概念。貝恩區分了投射性認同的正常形式和病理形式,并以病理性的投射性認同過程說明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人格分裂。貝恩認為,在病理性的投射性認同中,即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異常思維中,伴隨著最大化的暴力和施虐欲,它導致了一種充滿報復性仇恨的外部客體,這可以解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迫害性妄想。在討論分析者的功能時,貝恩提出“攝受功能”(containing function)的觀點 (目前有研究者稱之為“容器”理論)。貝恩所言的“攝受功能”既有接納、容忍之意,也含有理解和修正的意思。按照貝恩的看法,相對于兒童這一被攝受者 (contained)來說,父母尤其是母親就是一個攝受者 (container),他們通過其存在、行為和情感或者修正兒童的沖動,或者強化兒童的沖動。貝恩的研究對于當今的克萊因學派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羅森費爾德的精神病學研究
羅森費爾德 (Herbert Rosenfeld, 1909—1986),是出生于德國的精神病學家,1935年流亡英國,因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感興趣,因而接受克萊因的分析,很快成為克萊因的重要支持者和克萊因學派研究精神分裂癥方面的權威之一,被視為克萊因關于精神病研究方面最優秀的繼承人。1947年,羅森費爾德發表一篇分析精神分裂癥的詳細病案史,證明了克萊因的自我分裂和投射性認同概念的重要性。他的研究匯總于《精神病狀態》(1965)一書。羅森費爾德對于自戀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并提出了“消極性自戀”(negative narcissism)概念。在克萊因學派的理論中,對自戀的看法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是自我可能退行回去的一種原始的無客體狀態,而克萊因卻認為不存在無客體的狀態,自戀是撤回到對一個內部而非外部客體的迷戀。大約從 1960年代開始,羅森費爾德關注自戀的性質,并探討了死亡本能的臨床表現及由它導致的消極性自戀。1971年,羅森費爾德撰寫論文《對于精神分析理論的生與死本能的臨床研究:自戀的消極特征研究》,描寫了死亡本能的臨床跡象 (clinical evidence)。在文中,羅森費爾德闡明了一種相當重要的自我結構,在其中人格的部分被組織起來表達死亡本能沖動,人格的這一部分的臨床表現是一種理想化的破壞性,是對于主體自身好的部分的攻擊。羅森費爾德認為,自我的這一邪惡組織歪曲了移情和所有的人類關系。目前,羅森費爾德所描寫的這一自我結構已成為克萊因學派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
3.西格爾的“象征性等式 ”(symbolic equa2tions)
克萊因認為:象征是所有升華和創造力的基礎,也是與外界現實相聯系的橋梁,而精神病患正是由于象征過程被過度的焦慮阻抑所導致的??巳R因關于象征形成及其抑制的病理學觀點,為她的學生西格爾、羅森費爾德和貝恩等人所繼承并進一步發展,西格爾對于象征形成本身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西格爾 (Hanna Segal,1918—)是出生于波蘭的精神病學家。后到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受訓成為精神分析學家和兒童分析家。曾接受克萊因的分析,是克萊因學派的重要成員。1952年起任倫敦精神分析學院的督導師;是英國皇家精神病學家學會的成員,也是用客體關系理論來分析治療精神病的先驅之一。在克萊因去世之后,致力于克萊因學派的組織建設,并積極地宣傳克萊因學派的思想。在克萊因的象征和投射性認同觀的基礎上,西格爾提出象征性等式的觀點,分析了象征形成障礙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病理意義。她指出,能夠使用符號即表明能夠在符號和所象征之物之間建構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為符號和象征物之間的區別留有了余地。而在象征性等式中,符號與象征物之間完全等同,從而嚴重干擾了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使個體認識現實的能力受阻。在西格爾看來,象征性等式源自病理性的投射性認同,它混淆了客體與自我的部分。象征形成障礙、病理性的投射性認同和受損的現實感,它們綜合成的整體現象即克萊因所謂的偏執-分裂樣心態的特征。西格爾關于象征性等式的研究驗證了克萊因最初的研究假設,即精神病的固著點位于偏執-分裂樣心態,這一研究實際上也發現了精神病患者在思維方式上的障礙。與象征形成的研究相聯系,西格爾對其進行了美學方面的運用。她認為,藝術家的創造性要求相對穩定地達到一種抑郁性心態,由此出發,修復驅力就被驅動成為建構性的創造力。這一觀點可以看作是克萊因的修復與創造性觀點的深化。文藝批評家
斯托克斯(A.Stokes)詳細地說明并謹慎地吸取了這一觀點。從1974年到1984年,西格爾撰寫了一系列論述創造力特征的論文。
(三)英國其他的客體關系理論家
費爾貝恩也是客體關系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人格客體關系理論,完全拋棄了弗洛伊德的驅力模式,發展為一種“最純粹的”客體關系理論。他的繼承者主要是岡吹普和薩瑟蘭(J.D.Suther land)。兩人不僅積極宣傳費爾貝恩的客體關系思想,而且通過自己的研究,發展了費爾貝恩的理論,推動了客體關系理論的深化進程。岡吹普把自身(self)視為個體的核心,強調自身在客體關系中的重要性,認為通過把足夠好的自身客體關系納入到自身的結構中(以變形內化的方式),使自身得到加強。從這一觀點出發,岡吹普超越了注重與他人關系的客體關系理論,走向科赫特意義上的自身心理學。
薩瑟蘭把自身、家庭、群體、組織和社會視為統一的有機聯系的整體,自身與環境持續的信息交換方式推動了共同的成長和結構改變。正是自身與環境的交換,使得薩瑟蘭認為自身是隨著現代人類的出現進化而來的,并響應社會聯系的生存需要。他主張在治療中通過移情分析,提高病人容納真實關系世界的能力。主張精神分析機構應該通過將精神分析訓練和其他人類關系活動聯合起來,使精神分析朝向一種更加靈活的取向。
溫尼克特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一概念,強調與嬰兒的需要相聯系的母親的護理功能是決定兒童心理健康與否的最重要因素。他試圖調和克萊因和安娜·弗洛伊德之間的學術對立,逐漸形成了折衷主義的客體關系理論。
摘自:王國芳,克萊因與客體關系學派的創立與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5期。105-110。